在湖南省畫院,劉云先生與我們暢談瀟湘山水畫之遠景。他說,“往外走”“求不同”,瀟湘山水畫創作任重道遠。
我們提出兩個問題與劉云探討:第一,湖湘文脈和當代瀟湘山水創作的關系;第二,湖南當代山水畫群體的特點,以及山水畫創作與本土地理地貌的關系。
什么是“湖湘文脈”?劉云認為,就是湖南人對自然、對宇宙的崇尚。湖湘文化很大一部分還是屬于楚文化的范疇,像屈原的《九歌》之類,描寫的都是浪漫的巫騷意蘊。就歷史的脈絡來講,書法有懷素、柳宗元、何紹基等;畫家有易元吉、髡殘等,他們成名并不是在湖南,但是與湖南有很多牽連。湖湘文化在近現代還孕育出了齊白石這樣的大家。反觀當代這一塊,湖南山水畫家沒有很好地尋找湖湘文脈的源頭,沒有做深入的研究、探索,反而脈絡并不清晰。
劉云說,湖南人的性格深深影響了湖南畫家的創作狀態,像齊白石、黃永玉,湖南人的性格確實影響了他們藝術創作的狀態。湖南地域民俗民情也是湖湘文化里一個很大的源頭。這些原因促成了湖南畫家的作品的獨特性。這幾年湖南山水畫在外面交流、展覽比較多。還有一個比較令人欣慰的點,就是當前的湖南山水畫群體面貌的多樣性值得稱道,最近湖南八人展里的八位畫家,每位畫家都有自身的面貌,存在差異性。正是因為這種面貌的出現,撐起了湖南山水畫的現狀,“一人一品”讓外地人對湖南山水產生了一定的印象,對湖南山水畫的健康發展有很多好處。放在全國山水畫創作來看,則整體性的影響力還不夠,缺少一定的沖擊力。
湖南畫家基本是以瀟湘風貌為創作背景,恰恰是因為這種地域性的明確,在全國山水畫創作范圍內與其他地區存在不同,這就是我們的特點。而且湖南的山水畫群體里還有一波領軍的人物,且每個人都有和瀟湘風貌息息相關的獨特面貌,體現了畫家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對于這種現象,劉云認為,新中國成立后有幾代山水畫家的脈絡是很清晰的。初期,有一批民國延續下來的山水畫家,他們并沒有在全國非常有影響力,但他們聚集在湖南的學校等藝術機構,對湖南的山水畫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張一尊、段千湖、楊應修等比較有代表性;再就是一批從各個專業院校分配來湘的畫家,如曾曉滸、莫立唐、徐照海等。新中國成立后瀟湘山水畫的發展錯失了幾次機會。新中國成立初期,江蘇的一批老畫家舉辦了“寫生采風萬里行”,形成了新金陵山水畫創作群體;上世紀80年代起,全國山水畫的交流增多,湖南的山水畫家卻沒有趁機走出去,又錯失了一次機會。“單干”、沒有形成團體,是湖南山水畫影響力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2000年以后,湖南中青年山水畫家開始異軍突起。省畫院、省美協和湖南師大美院等出現了一批以山水畫創作為主的畫家,開始經常在全國性的山水畫展覽中露臉,成為人們了解瀟湘山水創作的窗口。現在湖南的山水畫創作,還要聚集一群有志之士“往外走”。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