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湘市儒磯山頂,有一座臨湘塔,又名儒磯塔。這個塔八方七級,高33米。塔基由條石鋪成,塔身由青磚和條石砌成,是座實心塔。塔的各層有短檐挑出,檐角上翹,翹首成卷尾狀,檐角下懸風鈴。塔身四周設有佛龕,內置佛像,塔頂置蓮花寶頂,寶頂上置有銅尖。
臨湘塔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由時任臺灣道臺劉璈捐資主修,塔身嵌一方漢白玉質、由清代名士吳獬親筆撰寫的《臨湘塔記》。1986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臨湘塔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升級為岳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晉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承載了兩位臨湘歷史名人
劉璈和吳獬都是臨湘人,他們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他們都非常有才,被同為岳陽籍的湘軍領袖人物左宗棠器重。左宗棠任甘肅總督時欲聘吳獬任其幕僚,吳因身體緣故推辭,后致力于傳道授業,終成一代教育大家,作《一法通》啟蒙后人。劉璈被左宗棠招入麾下,征戰浙江,屢立戰功,經左宗棠舉薦出任臺州知府、甘肅蘭州道臺,之后兩次入臺出任臺灣兵備道,主政臺灣,抗法護臺,功勛卓越。左宗棠對劉璈信任有加,曾上疏稱:“共事多年,信心有素,于整軍治民之事,必能補其缺漏,仰答恩知者也。”
1885年9月左宗棠去世,劉璈和吳獬不約而同作了情深義重的挽聯。劉璈挽左宗棠:“相業亙古今,史憑忠耿一心,內攘外安,盡瘁手擎天柱赤;思知逾骨肉,適值冤埋三字,山頹木壞,望洋淚涌海濤紅。”吳獬挽左宗棠:“由鄉賢而入閣,由幕賓而督師,建樹雖多,殊遇有人慚地下;曾辟書以求才,曾俸金以助試,拜瞻未遂,賤名無路附門生。”
后來,劉璈和吳獬都因湘軍和淮軍不和而受到牽連。左宗棠去世后,淮軍首領李鴻章得勢,排擠湘籍人士。吳獬在科考中受李鴻章之弟主考官李鴻藻排斥,論成績本應點為第一名進士卻定為第二十一名。劉璈則遭受淮軍將領劉銘傳打壓誣陷,革職查抄,險被處死,最后流放黑龍江郁郁而終。
劉璈和吳獬在職時都是愛國愛民的好官。吳獬曾經任廣西荔浦知縣,在任內放足禁賭,深得民心,后恨于不能解百姓之苦,憤然辭官從教。劉璈去臺灣后,在強化國防、抗擊法國侵略者外侮的同時,巡察臺灣府城(今臺南市)各處,改筑溝渠,清理污跡,撲滅疫癘,廣受民眾擁戴。
正因如此,兩位臨湘知名人士才志趣相投。劉璈做浙江臺州知府時,因當地多年科舉不仕而建塔,九年科舉成功者幾十人;為家鄉文化教育繁榮發展,劉璈去臺之前也在家鄉長江邊依樣建塔,并請縣令黃慶來作序,黃轉請吳獬作《臨湘塔記》,吳獬欣然應允,妙筆成文。
記錄了日本鬼子入侵的罪證
1938年11月8日,侵華日軍11軍第六師團今村支隊瘋狂侵入湖南北大門臨湘。日寇乘坐6艘汽艇從湖北洪湖新堤出發,到達臨湘塔附近,以為臨湘塔是碉堡有埋伏,用機槍一頓亂掃,隨即從臨湘塔上游不遠處登陸,血洗臨湘老縣城陸城,臨湘成為湖南第一個淪陷的縣。后駐扎在附近的日寇經常以臨湘塔作靶子練習射擊,使塔身留下累累彈痕,《臨湘塔記》被擊落數塊,使此文四字殘缺,至今在臨湘塔身還可看到很多彈孔,里面還有殘留的子彈??梢哉f,臨湘塔記錄了日本鬼子的昭昭罪行。
見證了大陸和臺灣血脈相連的史實
劉璈作為臺灣首任兵備道,在去臺任職之前在家鄉的長江邊修建臨湘塔,長江入海與臺灣海峽相連,證明著臺灣在歷史上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7年5月23日,臺灣研究專家來臨湘市史志辦查詢劉璈史料,聽說尚有劉璈修建的臨湘塔,十分高興,進行了詳細了解。他說,劉璈是作為朝廷命官管理臺灣,這是大陸和臺灣血脈相連的證據。臨湘塔是他在家鄉留下的寶貴文物,對研究劉璈乃至兩岸關系發展意義重大!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