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張楊
肖凌之
眨眼間在那山那溝充實地呆了半個月,眨眼間,離開那山那溝半個月了。
那山,真不是一般意義的山,其美名、其影響已響徹了世界。人們不僅聽說過她、心往神馳于她,不少的人還造訪過她、瞻仰過她,以后的人們也不應忽略她、忘記她。她,就是聲名顯赫的井岡山。
井岡山位于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連綿起伏,溝壑縱橫,峰回路轉(zhuǎn)。雖有海拔超過1800米的地方,但人居集中地塊的海拔卻只有800多米,最具影響力的核心區(qū)域只有260多平方公里。
之前,她默默地藏在深閨里,仿佛隔絕于世,塵封于史,經(jīng)傳中難找。當歷史的腳步邁進1927年深秋時節(jié),她便不再安安靜靜、普普通通。從那以后,她,驟然間便變得不一般起來:驚天動地的歷史事件,產(chǎn)生了許多為主義為理想而英勇悲壯、可歌可泣的斗爭故事,閃耀著思想的光芒,激蕩著精神的力量。事件的導演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曾為她賦詞三首:《西江月·井岡山》《水調(diào)歌頭·重上井岡山》《念奴嬌·井岡山》,留下了“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等石破天驚之語,道出了井岡山的歷史演變,說出了她有別于其他山的真諦。
井岡山故事的主角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朱德同志曾于1962年重上井岡山,深情而虔誠地為她題下了“天下第一山”。天下名山數(shù)不盡,華夏大地上有天下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有天下最大的巍巍昆侖,有天下奇觀張家界武陵源,有被世人尊崇為“五岳”的泰山、華山、衡山、恒山、嵩山,有五臺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四大佛教圣地,有龍虎山、武當山、青城山、齊云山四大道教名山,它們都未曾被冠以“天下第一山”,只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廬山和“會當凌絕頂”的泰山,因宋代書法家米芾曾被其獨特山勢和秀麗景色感動,興之所至留下過此類的墨寶,此外似乎未曾聽說過哪個地方被稱作“天下第一山”。
1927年,井岡山不再沉睡,她被秋收起義、南昌起義、湘南暴動、平江起義而來的革命者們喚醒,聲名鵲起。她變成了一座偉大而特別的山,有著理想信念的巍峨,有著英雄氣概的凜然,有著心靈祭壇的威嚴,有著不可褻瀆的神圣。她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開篇的第一塊實踐之地,成了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點燃之地,成了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革命武裝的集合之地,成了中國革命從農(nóng)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始之地,成了黨和人民事業(y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出發(fā)之地,成了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的重要發(fā)祥之地,成了中國共產(chǎn)黨優(yōu)良革命精神傳統(tǒng)的開源之地。在所有的山中,她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中犧牲最多、貢獻最大、影響最遠。她,也只有她,才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山”。
再說井岡山上那條特別的溝吧。
那是一條擁有一所名叫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的溝。她講述著這座山里曾經(jīng)發(fā)生的故事,傳播革命的理論,傳遞紅色的基因,提醒來到這里的人要知道“我是誰”“來自誰”“依靠誰”“為了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時刻保持“堅定執(zhí)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精神狀態(tài)。
這條溝位于井岡山茨坪紅軍北路以西、長坑路以北,全長也就五六百米,寬不足50米,最寬處百來米。溝呈馬蹄形狀,北、西、南三面為山,地勢自西向東而漸次開闊。溝里流水潺潺的溪,原本是沒有名字的,2005年學院建成使用,取名為濂溪。濂溪將學院分成南北兩塊。南塊是辦公樓和學員2號樓、3號樓,北塊是1號學員樓和從外至里一字排開并用長廊相連的圖書館、教學樓、專家樓,后勤綜合樓、設備房和網(wǎng)球場依山而建;從山上到山下,跨溪而過有五座橋,分別取名為修遠橋、尚賢橋、敏行橋、明德橋、崇學橋,將學院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學院緊貼著的山,被茂密的樹林掩映,森林茂密,四季常青,為學院的游園,取名龍苑,建有5條登山道,全部走完足有萬米距離。登山途中,一路數(shù)來,還有正氣亭、誠心亭、公明亭、弘道亭、八角亭、聽泉亭、攬翠亭、仰日亭、多云亭、臨風亭等10個風雨亭供人休憩。這條溝因?qū)W院的入駐而充滿文氣,學院卻因這里的山水頗顯靈氣,真是一個難得的學習充電之地。
特別的山就是一部特別厚重的書,特別的溝被賦予了傳播書中內(nèi)容精髓的特殊使命。我有幸受組織派遣,同來自中央部委和地方的53名學員一道,在這里參加“堅定文化自信”專題培訓。半個月的時光,這山這溝都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學院的教學堅持課堂與現(xiàn)場結(jié)合、學校與地方結(jié)合、理論與實際結(jié)合,充分運用山中的獨有稟賦,選擇革命烈士陵園、革命博物館、黃洋界哨口、紅軍挑糧小道、茅坪八角樓、紅井舊址群、朱毛舊居等現(xiàn)場,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開展現(xiàn)場講授、現(xiàn)場詮釋,可感可觸,鮮活生動。瞻仰和學習之余,再在學院攀登溝里的龍苑,在林中穿行,在亭中小坐,回味這山與這溝的獨有品質(zhì)和老師或講解員的講解,對中華文化,尤其是對中國革命文化的博大精深,便有了更切實的感悟,深深地感受到,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并不斷發(fā)展壯大的動力源泉,什么時候都應該予以旗幟鮮明地弘揚和傳承。唯如此,才對得起這山與這溝的饋贈。
特別的山給人以特別的力量,特別的溝給人以特別的清新。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wǎng)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