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對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我們著重把握五個方面。
一、堅實的歷史基礎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歷史中產生,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開放時代,都是這一思想產生的歷史基礎。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拉開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大幕,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這一過程中,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第二次偉大結合”,也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一條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一探索,盡管經歷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這一過程中,鄧小平同志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科學回答和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鄧小平同志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接下來,以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不斷譜寫新篇章,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
概括地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開拓前進,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奠定了堅實的歷史基礎。
二、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
1.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5年。報告用“極不平凡”,說明這五年間國內外形勢的復雜、嚴峻。從國際上看,我們已經由以前那種較為被動的狀態,轉變為現在這種比較主動的狀態;從國內來看,我們在經濟建設、全面深化改革、改善人民生活、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等十個方面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由于時間關系,我在這重點講兩個方面。
第一,人民生活不斷改善。過去五年,我們在民生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在脫貧攻堅上,我們實現了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平均每2.3秒就有一個人跨過貧困線。可以說,這樣的脫貧攻堅成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的使命擔當,不斷進行自我革命,校正了黨和國家事業前進的航向,使黨經歷了革命性鍛造。具體說,就是剎住了一些過去被認為不可能剎住的歪風邪氣,攻克了一些司空見慣的頑瘴痼疾,形成了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消除了黨和國家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
2.歷史性變革
在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3.根本原因
對于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根本原因,我們可以概括為三個“一”。
第一,形成了一個堅強核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我們知道,在這極不平凡的五年里,如果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那很多工作是難以推進的。我們的國家需要有一個核心——政黨,政黨也需要有一個核心——黨中央,而黨中央的核心——樹立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
對于核心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鄧小平都有過論述。馬克思說:“一個單獨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揮自己,一個樂隊就需要一個樂隊指揮。”恩格斯說,“沒有權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動”。毛澤東生動地指出:“一個桃子剖開來有幾個核心嗎?只有一個核心。”鄧小平同志更是強調:“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
第二,形成了一個科學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導。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和基礎。
第三,堅持了一條正確道路——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五年來,我們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正確道路共同奮斗,開拓前進。
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的歷史性變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判斷,不是一個一般的現象性的判斷,而是一個本質性的判斷,是分析中國主要矛盾變化得出的結論。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一個正確概括: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那么,經過41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的內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于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一個新的判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判斷是,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石,也是我們作出戰略部署、政策決策的基石。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這里面存在一個“變”與“不變”的關系,也就是總體量變中的階段性部分質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歷史過程中,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不會一成不變,必然會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但這些變化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歷史階段中發生的變化。進一步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以分為“上”“下”兩個階段。在“上”一階段,我們針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而在“下”一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解決的問題也與之前完全不同,有了實質性的改變。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1.新時代的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的內涵有著明確的界定,提出“五個是”。第一,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這句話實際上是把歷史、現實與未來進行了聯通。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探索和實踐,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探索和實踐,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探索和實踐,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等各方面都進行新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下,我們要繼續譜寫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
第二,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這句話實際上告訴我們,新時代要完成什么樣的歷史任務和使命,也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在此基礎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第三,新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黨不斷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新進展。
第四,新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現在,我們離這個目標越來越近了,信心和能力也越來越強了。但是,我們要清醒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需要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共進。這里面還有一層含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全體中華兒女,這兩個概念的背后就是祖國和平統一的問題。也就是說,在新時代,我們還要完成這個歷史任務。
第五,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這個“近”是接近的近,不是進入的進。近代以來,經過革命、建設、改革,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逐步從世界舞臺的邊緣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而且,我們越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越會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這是不言而喻的。
2.新時代的重大意義
豐富的內涵,必然會產生重大的意義。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具有哪些重大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用“三個意味著”作了高度概括。
一是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的角度來講的。
二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這是是從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來講的。世界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由理論到實踐、由一國到多國之后,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經歷了蘇東劇變,跌入低谷。于是,西方學者就提出了“歷史終結論”,稱“歷史終結于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制度”。但是,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成功走出來了,而且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將在新的歷史時期,帶領世界社會主義走出低谷,走向繁榮。
三是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是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來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什么樣的重大意義?一則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參照物。二則是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我們知道,世界上的一些國家在發展起來的同時失去了一定的獨立性,比如日本、韓國,它們在經濟上發展非常快,但在政治上尤其國防上缺失一定的獨立性。
五、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及其實現路徑
新的矛盾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時代賦予新的使命。而新的要求、新的使命需要有新的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其實就是一句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那么,我們怎么去實現?
第一,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在國際國內環境深刻變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新的歷史特點下,要實現偉大夢想,就必須進行偉大斗爭。
第二,必須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可見,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加強黨的領導。要加強黨的領導,必須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是保證實現偉大夢想的一個政治前提。
第三,必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這意味著我們不會迷失方向,既不走老路、回頭路,也不走也邪路、歪路,始終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四個偉大”——偉大夢想、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那么,這“四個偉大”之間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呢?可以這樣概括,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偉大夢想是一個目標,偉大事業是實現目標的主題,偉大斗爭是圍繞主題、實現目標的途徑,偉大工程是保證這一切的政治基礎,這里面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領導。
這“四個偉大”,是一個重大理論創新,體現了奮斗目標、實現路徑、前進動力的高度統一,體現歷史傳承、現實任務、未來方向的高度統一,體現了黨的前途命運、國家的前途命運、民族的前途命運的高度統一,使我們黨對肩負的歷史使命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