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懷
初夏的一個清晨,我又一次回到夢魂縈繞的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因資江的一條小支流善溪江而得名。這個名字到底存在了多長時間,縣志上或許有記載,或許沒有,因為它太小,在世人眼里也微不足道,名字的來源我不清楚,村里的老人也說不太清楚。但有研究梅山文化的學者表示,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先生筆下的“桃花源”不是“烏托邦”,就位于善溪江的上游。
這里有山羊攬勝、紅巖山、塘魚石等奇觀,有三江米酒、梅蘭豆腐等美食。這里山高林密,野菜也很多,田野里到處生長著野菜,香椿、竹筍、蘑菇……
喝善溪江水的山里人,善良、淳樸、勤勞、堅強,也很豪爽、很好客,體現(xiàn)在餐飲文化上,就是大多農(nóng)家都蒸米酒,有酒缸,在餐桌上很少見到碟子,全是大碗大缽,外地人不要交伙食費也可到農(nóng)家吃上飯。
離開家鄉(xiāng)久了,就愈來愈思念這塊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那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還有那別人聽不太懂自己卻感到無比親切的鄉(xiāng)音,都會浮現(xiàn)在腦海。
我們家的大門朝東,不遠處有一條小河。這條從金鳳鄉(xiāng)流來的善溪江每天嘩嘩地歡騰著快樂地哼著歌向南流去。這條小河是我童年快樂的源泉。
善溪江的水不深,最深的地方大概也就三四米。小時候,我和小伙伴們經(jīng)常在善溪江里玩耍。
帶上玻璃瓶,拿上小簸箕,在河邊挖溝引水,翻遍鵝卵石捉魚蝦、抓螃蟹。一群群皮膚曬得黝黑的小男孩在河里游泳,一會兒仰游,一會兒蛙泳,一會兒又鉆入水底,也有的在淺水里練狗爬,還有的站在河岸的巖石上學跳水……激起的水花伴隨著陣陣歡笑聲、吵鬧聲構(gòu)成一幅美麗絕倫的山水畫。
兩岸的樹林、竹林里,鳥兒和知了在盡情歡唱。在水中玩耍夠了的孩子們,爬上岸來不及穿上自己的褲頭,光著身子在樹林里、竹林里你追我趕,或是躺在草叢里打滾、或是爬到樹上抓蟬、掏鳥窩……山里的孩子膽大,還敢抓蛇,要不是山高林密,蛇還真會被孩子們趕得沒地方跑。
孩子們盡情地瘋耍,早已忘了還有放牛、砍柴、割豬草的任務(wù)。在太陽快下山的時候,突然想起還有任務(wù)在身,趕緊穿好褲衩,得在地里干活的大人還沒有回家之時去完成交代的任務(wù),實在完不成任務(wù)的孩子就硬著頭皮回到家接受父母的責備……
記憶中,在小河邊,有一條小街,街雖細瘦,但附近三縣的鄉(xiāng)親們都來趕集,或買日常用品,也有來買一兩斤仍帶著溫熱的新鮮土豬肉改善一下生活的,還有借趕集來會老友的,當然也有來相親的……童年時的小街很是熱鬧。
歲月悠悠的腳步聲從古老響到現(xiàn)在。善溪江日夜不停地流向資江,再經(jīng)長江奔向大海,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善溪江每天也都是新的。
記得以前小河上是木板橋,如今已是水泥橋了;記得以前印滿牛蹄印的泥巴路,如今已是寬敞的硬化公路了;河兩岸一排排新修的樓房,門前還停放著小轎車,屋里不時飛出歡聲笑語…… 老鄉(xiāng)們告訴我,國家實施“精準扶貧”“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以來,這里的變化真是日新月異,黨的好政策給大山深處的故鄉(xiāng)帶來了富裕、文明、歡樂、和諧和美麗。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wǎng)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quán)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wù)中心 技術(shù)支撐:紅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