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鵬飛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教研部教授
今天,我以“牢記初心使命,增強奮斗動力”為題與大家作一個交流,主要講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由來;第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目的、任務和具體要求;第三,如何將主題教育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貫徹落實到實處。
一、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由來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闡述了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深刻內涵。在這個論述里,習近平總書記首先講了初心和使命是什么,然后講了初心使命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問題,我們黨不懈的奮斗和追求的動力就源于崇高的目標追求。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是在增強工作動力以及提高積極性上下功夫,在主題教育的政治保障和激勵下,讓我們的工作上一個臺階。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這樣一個主題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深深植根于我們黨歷史當中。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黨始終不變的就是對民族、對國家、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實現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只要這種目標一直在,那么中國共產黨奮斗的精神動力就一直在。
我們今天要思考一個問題: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從何而來。
無產階級政黨是為了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而奮斗,然而不同的無產階級政黨具體的道德結構、精神結構、理想情操結構,應該說根據各自的歷史和各自國情在表現方式和實現方式上是有區別的。從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來看,能不能從中國五千年歷史中自然而然得來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政治傳統和使命任務呢?顯然,這是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后才有的事情。在我們黨出現之前,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奮斗,有不懈追求,也有自覺地、主動地改造,但這種奮斗、這種追求、這種改造,有沒有上升到民族復興的高度,有沒有上升到人民幸福的高度,今天看來并不多。受各自階級局限性的影響,受各自所處歷史環境和歷史條件的影響,不同的階級(階層)、不同的政黨在這個問題上各自的擔當是不一樣的。比如,從封建的朋黨之爭的政黨來講,那就像歐陽修講的“君子之黨”“小人之黨”,從這種“君子之黨”“小人之黨”的道德倫理結構出發,你讓他提出民族的概念、提出人民的概念,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無論從世界無產階級政黨橫向的角度來講,還是從中國歷史縱向的角度來講,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都具有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是中國共產黨具有獨特的政治優勢。應該說,能夠對民族利益和人民的利益進行科學的總結和歸納,能夠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抓住根本問題,是中國共產黨科學性、先進性以及政治優勢的典型體現。
從初心和使命歷史產生的過程來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總結出的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初心使命基本上是同步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歷史上之所以能夠勝出,很大程度上跟中國共產黨科學總結和提升出初心和使命是緊密相關的。從這個角度來講,看待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一定要有歷史眼光,一定要有全球眼光,把縱向和橫向的、時間和空間的比較視野加進去,才能對初心和使命有一個充分認識,也才能夠理解為什么要在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再一次強調這個問題,再一次重視這個問題。
要理解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由來,我們首先要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邏輯有一個基本的掌握。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起點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鴉片戰爭是中國封建歷史的一個拐點。為什么鴉片戰爭會成為拐點呢?因為鴉片戰爭讓中國、讓中華民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系統性風險。中國在歷史上也經過很多磨難,也遭遇過很多國家政治危機、軍事危機,為什么鴉片戰爭引發的危機就變成第一次系統性民族危機?因為鴉片戰爭所代表的危機和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所有的危機都不一樣,鴉片戰爭所代表的危機是農業文明相比較工業文明的危機,是封建主義相比較資本主義的危機,是封建國家相比較現代國家的危機。農業文明、封建主義、封建國家,這是當時中國的現實,但是工業文明、資本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當時世界發展主流方向。那么,當這種世界發展的潮流趨勢和中國這樣一個以農業為經濟基礎、以封建制度為體制的封建國家遭遇的時候,我們的經濟短板、制度劣勢就暴露了出來,很顯然我們并不占優勢,這是中華民族遭遇的一次系統性危機。
我國歷史上不管哪朝哪代的危機都是封建對封建、農業對農業,是同一種文明、同一種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之間的競爭,那么這種關系嚴格來講不是系統性危機、不是制度性危機、不是國家性危機,更多的是政治和軍事危機,推翻了這個皇帝、這個朝廷,新誕生的無非是另外一個皇帝、另外一個朝廷,那么農業文明的基礎沒變、封建主義的制度沒變、封建國家沒變。所以,亡國家不亡天下,亡國家不亡農業,亡國家不亡封建。但是,鴉片戰爭所代表的系統性民族危機不一樣。農業對工業、封建對資本、封建國家對現代國家,是完全不同的經濟、制度、國家和中國這個國家的競爭。在這種競爭中,中國遭遇了空前的經濟危機、政治危機、民族危機、國家危機。中國近現代歷史就是要解決一個問題:怎么擺脫危機,怎么讓中國這個國家和中華民族在鴉片戰爭所代表的系統性民族危機中成功走出來,這就變成近現代中國歷史的主要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上講:“19世紀40年代初,區區一萬多英國遠征軍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萬軍隊的清朝政府割地賠款、割讓香港島。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更是一次次被領土幅員和人口規模都遠遠不如自己的國家打敗,九龍、‘新界’也在那個時候被迫離開了祖國懷抱。那時的中國歷史,寫滿了民族的屈辱和人民的悲痛。”為什么我們的軍隊規模如此之大,卻擋不了一萬多人的入侵者呢?這就是我們講的軍事背后的制度危機、經濟危機、技術危機。當時,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鴉片戰爭所代表的外部性危機對中國國家政權的威脅。
如何把中國社會團結統一起來,用先進的思想理論加以科學的指導和組織,把中國的人口優勢變成政治優勢,把中國的規模優勢變成一種現代的國家能力,這對當時的中國來講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中國共產黨之前,想干這件事情的人很多,解決方案也很多,但是實踐證明,他們都沒有成功。比如:洋務運動,這是一種典型的器物批判;戊戌變法就是一種典型的制度批判;辛亥革命就是一種典型的政治批判;五四新文化運動就是文化批判。但是,這種器物批判、制度批判、政治批判、文化批判,都沒有解決中國的民族危機問題。而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自我選擇的結果,由最初的器物批判真正進入社會和國家批判這個階段。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共產黨所代表的社會批判是歷史的選擇。從橫向的角度來講,和中國共產黨處于大體相當的歷史時期有很多政黨、很多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時期,各種主義和思潮都進行過嘗試,資本主義道路沒有走通,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民粹主義、工團主義等也都‘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都沒能解決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引導中國人民走出了漫漫長夜、建立了新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快速發展起來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些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歷程、思想歷程、理論歷程,就是與中國實際不斷結合、尋找中國前途出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共產黨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從這個角度來講,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中國近現代以來歷史競爭和選擇的結果。
在歷史的競爭和選擇中,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共產黨所提倡的主義勝出了。這種勝出是有必然性的,必然性首先來自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理論及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總結提煉出來的初心和使命。這種初心和使命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本土化應用過程中,結合中國實際,總結出來的中國革命發展的主題問題——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這就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的主題。有了思想理論優勢,加上組織優勢、領導優勢、軍事優勢、政治優勢,中國共產黨人把初心和使命變成了現實。
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這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永恒主題。不管是革命,還是建設,還是改革,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工作都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這個主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得以產生發展壯大的歷史基礎、現實基礎、民族基礎、群眾基礎。
在同時期存在的黨派中,國民黨算是規模比較大的,在最初的時候國民黨在規模、裝備、空間上的優勢比共產黨要高出很多,那么國民黨為什么就沒有走到最后呢?國民黨失敗了,說明物質的基礎和條件不是百分之百的決定因素,還要看政黨的思想理論以及政黨思想理論相對應的政黨的歷史任務和歷史使命。一個政黨在歷史中要有地位,這個政黨就要有作為。然而,作為的方向和價值要對口,如果方向和價值偏了,那么這個政黨再有“作為”,結果未必好。就像拿破侖講的“唯有那些愚蠢而勤快的人不可用”,只會做得越多錯得越多。由于在思想理論上的差別、在對歷史使命的自覺上的差別,國共兩黨在思想理論能力、組織能力、制度能力、執行能力上有差別,最后疊加起來就產生了國共兩黨整體上的差別,而這個差別的結果就是:共產黨勝出了,而國民黨失敗了。
國共兩黨的政治實體也不一樣,共產黨的政治實體比國民黨的政治實體結構要合理得多,要高效率得多,要低成本得多。我們對國民黨的政黨實體結構加以概括總結:國民黨實行的是北伐戰爭,而北伐戰爭的具體功能是軍閥重組;軍事北伐不等于國民黨在政治上完成全國統一,在軍事北伐的同時,國民黨的政治在南伐,軍事和政治是分離的;上層有黨,下層無黨;城市有黨,鄉村無黨。國民黨因為走的是軍閥重組的上層路線,所以國民黨在上層政治的影響力大于在基層政治的影響力。但是像李宗仁、白崇禧、馮玉祥、韓復榘等重要軍閥在政治上與國民黨也未必一條心,何來的忠誠、干凈、擔當,最后造成的結果是國民黨在基層的影響力相對比較小。蔣介石在1927年的時候就講,“各級黨部雖然初具規模,事實上仍是一個空架子”。“不注意下層的基本工作,弄得黨在民眾中間不能引起什么影響。”程思遠在1947年的時候總結:“黨(國民黨)不能在農村、工廠、礦山、作坊、鐵路以及其他交通部門中建立深厚的組織基礎,也不能在任何群眾組織、社會組織中建立健全的政治領導。這樣的黨,不會有任何戰斗力量。”
但是,中國共產黨不一樣。在1929年古田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提出思想建黨、政治建軍,軍事和政治是高度統一的。共產黨的基礎恰好在基層、在農村,黨充分掌握了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1927年三灣改編,“支部建在連上”這是偉大創造,是共產黨走向基層、掌握基層,掌握基層黨員、掌握基層群眾的一個開始。國民黨是重視上層軍閥的黨,共產黨是重視基層群眾的黨。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里面講的“我們共產黨可以說是全世界最重視基層的黨。當年,毛澤東同志領導秋收起義,在三灣進行部隊改編時,首創‘支部建在連上’。從那時起,我們黨不僅確立了黨指揮槍的重要原則,也確立了基層組織建設的組織制度。”劉少奇在《論黨》中清楚指出,“蘇區內部,幾乎每個村莊都建立了黨支部、民兵、貧農、婦女會、兒童團,黨組織深入基層每個細胞。”這就涉及列寧講的革命的自發性和自覺性的問題。黨和基層群眾干在一起、想在一起,那么黨和基層社會實現了思想上、組織上、政治上的統一,基層社會在政治上同意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認為共產黨的政治立場、觀點、方法是符合自身利益的。1949年9月30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宣言中鄭重宣告:“全國同胞們,我們應當進一步組織起來。我們應當將全中國絕大多數人組織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其他各種組織里,克服舊中國散漫無組織的狀態。”由于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正確,行動也正確,組織也正確,軍事也正確,政治也正確,所以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理論上、組織上、政治上、軍事上就勝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里包含著黨對中國歷史發展主題的概括歸納總結以及堅持。我們黨只有堅持初心使命,才能夠保持黨的政治和中國歷史主題實現統一。這種統一使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而言具有巨大的重要價值。這種巨大的重要的歷史價值、政治價值、民族價值,是中國共產黨政治賴以存在的基礎所在,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政治根據。
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走向一條正確的道路,守初心、擔使命,所以自身獲得發展壯大,從1921年50多名黨員,到1949年全國449萬名黨員,到2018年9059.4萬名黨員。大家能夠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對中國共產黨政治發展進程來講是多么重要。只有擁有正確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才能夠真正實現發展壯大。
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意義、目標和措施
今天,我們為什么要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為了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保持方向一致、價值一致、目標一致。所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為了加油鼓勁,就是為了解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動力問題。這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意義、目的和措施。
開展“牢記初心,不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的意義有四個方面:開展這次主題教育,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的迫切需要,是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的迫切需要,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迫切需要,是實現黨的十九大確定的目標任務的迫切需要。
開展主題教育的目的是很明確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就是要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推動廣大黨員干部全面系統學、深入思考學、聯系實際學,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就是要認真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奔著問題去,以刮骨療傷的勇氣、堅忍不拔的韌勁堅決予以整治,同一切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問題作堅決斗爭,努力把我們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就是要繼續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自覺踐行黨的根本宗旨,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體落實到行動上,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和信心,筑牢黨長期執政最可靠的階級基礎和群眾根基;就是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發揚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團結帶領人民把黨的十九大繪就的宏偉藍圖一步一步變為美好現實。
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講了五個方面。
第一,理論學習有收獲,重點是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取得新進步,加深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中央大政方針的理解,學深悟透、融會貫通,增強貫徹落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提高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能力。這是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和理論發展的問題。
第二,思想政治受洗禮,重點是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終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忠誠于馬克思主義。這是堅定黨的政治信仰、信念和信心的問題。
第三,干事創業敢擔當,重點是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保持只爭朝夕、奮發有為的奮斗姿態和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斗爭精神,以釘釘子精神抓工作落實,堅決摒棄一切明哲保身、得過且過、敷衍塞責、懶政怠政等消極行為,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這是提高黨的執政效能的問題。
第四,為民服務解難題,重點是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守人民立場,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自覺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以為民謀利、為民盡責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這是強化黨的價值取向問題。
第五,清正廉潔作表率,重點是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保持為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正確處理公私、義利、是非、情法、親清、儉奢、苦樂、得失的關系,自覺同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作斗爭,堅決預防和反對腐敗,清清白白為官、干干凈凈做事、老老實實做人。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倫理問題、道德品質問題,是提升黨的政治形象和保障政治安全的問題。
主題教育的總要求是12個字:“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由早到晚,由先到后,由心到行,共產黨講的是知行合一,共產黨講的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共產黨講的是真知真行而不是假知假行。
三、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工作實際結合起來
主題教育不是孤立政治實踐,一定要把主題教育與工作實際結合起來。我們開展主題教育,就是為了推動工作、改進工作、提升工作。工作實際就是要體現主題教育的成效。所以,主題教育的結果要體現在抓落實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把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貫穿主題教育全過程,努力取得最好成效。”用工作過程和工作成效,來體現主題教育的目標要求、價值意義。
具體來講,要強化理論武裝,深入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先進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聚焦解決思想根子問題,自覺對表對標,增強學習教育針對性、實效性、感染力。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實情,搞清楚問題是什么、癥結在哪里,拿出破解難題的實招、硬招。要教育黨員干部以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精神,廣泛聽取意見,認真檢視反思,把問題找實、把根源挖深,明確努力方向和改進措施,切實把問題解決好。要把“改”字貫穿始終,立查立改、即知即改,能夠當下改的,明確時限和要求,按期整改到位;一時解決不了的,要盯住不放,通過不斷深化認識、增強自覺,明確階段目標,持續整改。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有針對性地列出需要整治的突出問題,進行集中治理。專項整治情況要以適當方式向黨員干部群眾進行通報,對專項整治中發現的違紀違法問題,要嚴肅查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黨組)要把主體責任扛起來,主要領導同志要擔負起第一責任人責任。黨委(黨組)成員要認真履行“一崗雙責”,對分管領域加強指導督促。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先學一步、學深一點,先改起來、改實一點,同時要擔負好領導指導責任,抓好所屬單位黨組織的主題教育。各級黨委(黨組)要加強督促指導。中央指導組要進行巡回指導,加強對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開展主題教育的督促指導。省區市黨委和行業系統主管部門黨組(黨委)要派出巡回指導組。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開展主題教育同完成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任務結合起來,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結合起來,同黨中央部署正在做的事結合起來,使黨員干部煥發出來的熱情轉化為攻堅克難、干事創業的實際成果。要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真抓實干、轉變作風。主題教育本身要注重實際效果,解決實質問題。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是從政治保障和組織保障上解決政治和組織的動力和保障問題,從而能夠更好促進各方面工作,在實踐中要見成效、要見實效,老百姓的滿意和認可是主題教育成效檢驗標準,要能夠改善我們各方面的工作,能夠促進各方面的發展,最終體現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上,才能達到主題教育活動的根本目的。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