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躍東
冬日無事,閑逛到瀏陽,住在一家客棧,喝了酒半夜睡不著,書也看不進,又披衣起來喝茶。這是第二次來瀏陽了,走馬觀花,對此地并不熟悉,隨手拿起一本瀏陽指南圖冊來。封面是一座深宅老院,旁邊用草書注著“瀏陽丈夫第”。第是府邸,“丈夫第”又是何意。翻開書里的冊頁,才知是譚嗣同的故居。我當然知道他是瀏陽人,沒想到他還留下一座故居,就在瀏陽城里,明早去看看,這“丈夫第”有多丈夫!
第二天早飯后,我步行過去,一會就找到了,就在臨街的鬧市上。府邸黑瓦木架,青磚外墻,沒有圍欄,大門朝街,往來匆匆,顯得與周圍的市相格格不入。想來官宦人家的深宅是空闊幽靜、風光秀麗的,不是門楣上掛著“譚嗣同故居”的牌匾,簡直不敢相信是他家的宅院。
故居橫向不寬,縱向好幾進,庭院悠深,有一種氣嚴實地籠罩著院落,一下變得莊重起來。可是周圍并無耀眼驚心的器物,到底是什么氣呢?進門前廳是譚嗣同的塑像,眼睛凹入,顴骨前突,面頰瘦小,嘴唇緊閉,透出一種倔強、一種剛毅,似有不甘。
從介紹上得知,這個宅院是他們祖上修建的,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做了湖北巡撫后,皇上敕封“大夫第官邸”,這是士大夫家族的無上榮耀。我才明白,因為昨夜看的介紹文字潦草,把“大”當成了“丈”,不禁啞然失笑。
我在一則資料上看到,明清以來,湖南敕封“大夫第”的地方共有四處,另為郴州永興縣馬田鎮廣西巡撫史朝儀的大夫第、婁底雙峰兩江總督曾國荃的大夫第、還有我家鄉邵陽隆回縣羅洪鎮的“紫誥榮封”大夫第,但這一座的主人未能考證。看來,獲此殊榮是極不容易的,功德才位并舉呢。笑過之后,我又低頭沉思,原本是譚繼洵的封號之第,卻掛上了譚嗣同的牌匾,看來是“僭越”了,搶了光環。但是身邊的人都知道譚嗣同,很少有人知道譚繼洵是誰,好像也順理成章。譚繼洵要是知道,他會不會有意見,而且譚嗣同在這里住的時間并不長,老夫才生于此、終于此呢!
其實,譚繼洵心里早已有了料想。
譚嗣同13歲時,第一次回到瀏陽,為上年去世的母親掃墓。譚繼洵進士出身,在北京做官,譚嗣同在北京出生和長大,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但他對故鄉卻有著濃郁的親近感,好像就是飲著瀏陽河水長大的,后來就不肯回去了。老父同意他在鄉學習,預備考取功名。譚嗣同一生的重要變化正是從這里開始的,他在鄉村集市、山林河道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和生活,對過去的生活逐漸懷疑起來。譚嗣同結識了城里的唐才常等“不良少年”,一起拜師求學,尤好武術,看到不平事就時不時展露一頓拳腳。后來又跟 “大刀王五”一類人搞到了一起,心事哪還能安定下來。
譚繼洵憂心忡忡,不斷修書催其歸去。第二年,譚嗣同很不情愿地去了在甘肅任職的父親身邊,但他已不適應那種規整優裕的日子了,他向往野性的自由生活,15歲時又回到了瀏陽大夫第,如魚回到了水中。譚嗣同19歲結婚,中間去甘肅看過父親幾次, 21歲到30歲多次回鄉參加科舉考試,屢屢失敗,對功名進取失去了信心。父親給他安排了職位,他沒一點興趣,卻喜歡游歷,交際有識之士,闊談時局、痛陳政弊。君子豹變了,誰也無法阻攔。
要說譚嗣同短暫生命的可貴,正是由官宦之家的“大夫”氣,毫不妥協地轉向了頂天立地的“丈夫”氣。這“丈”字的捺筆,就是比“大”字出頭一點、歪嘰一點。露出這一點,卻要很大的力量,氣質格局也天地一新了。
譚嗣同是夠“出頭”的,31歲與師友創辦算學社,花費家中大量錢財。33歲那年,他參與長沙時務講堂,把家里的很多珍貴藏書和器物,捐給了講堂。父親寫信責罵,他說我捐自己的書,跟你無關。譚繼洵寫信苦勸,叫譚嗣同不要上北京,要么來湖北。就在這一年,譚嗣同義無反顧地進京了。
譚嗣同進京之前,就安排了后事,當然不想有人救他了。他代替父親寫了一封斷絕信——不聽勸告、咎由自取、與我無關、再無逆子。其實是一封救父信,清廷因此沒有革其性命,責令去職回鄉。譚繼洵應該明白兒子的用心,白發人送黑發人,他寫了一副尋味的挽聯:謠風遍萬國九州,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他還有昭雪之念,應對兒子的丈夫氣節是肯定的。
沒想到這一走,這座宅院竟然掛到了他的名下,雖然老父回鄉后一直住在這里。譚繼洵應想到了兒子會取代他,他曾安慰兒媳李閏說:媳婦不必悲傷,我兒日后在青史上的地位,不知道比我要高多少倍!
參觀中看到,譚嗣同為書房命名“石菊影廬”,菊花石是瀏陽的名石,堅硬純潔,有著菊花狀的紋路,常做硯臺,他寫的一本書就叫《石菊影廬筆識》。他還在書房題過一副門聯,上聯是“家無儋石”,下聯是“氣雄萬夫”。我猶感凜然之氣輻射而來,分明是一種丈夫氣。
走出宅院,我又笑了,稱“大夫第”為“丈夫第”,又何嘗不可呢。現在周圍的 “大夫氣”依然縈繞,“丈夫氣”卻很稀少。人在天地間往來,可是要靠丈夫氣支撐天地。瀏陽的這座府邸是值得細細觀看、深深抵牾的。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