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當中打交道最多和受影響最深的,或許要首推老師了。
我有幸遇到過好些人品與學養讓人景仰的好老師。我的大學班主任陳仲庚老師,就是這樣的。
陳仲庚老師當過三屆班主任,都是三班。我們這屆是91級3班,其時“南巡講話”掀起滾滾商潮,一時間人心思“海”,但陳老師給我們的感覺永遠是沉穩的,淡定的,有種寡言君子的莊嚴。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評價他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用了一個詞:“方正”。在我看來,這個詞用在陳仲庚老師身上同樣貼切。魯迅文中與“方正”一詞并列的是“質樸”和“博學”,陳老師的氣場應該正得益于“質樸”和“博學”。“質樸”自不必說,他的實在和誠懇有目共睹,印象中從沒聽聞他有任何形式的“花腔”。至于“博學”,當時或許并沒清楚意識到,大學生總是更崇拜開口“后現代主義”閉口“薩義德說”的所謂學者,像陳老師這樣“質樸”者的博學往往需要時間歷練才能感悟得到——甚至直到成為湖南科技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他的學術論文從標題到結論,都是明白如話的語言,沒有任何的故弄玄虛。這絲毫不影響他表達真知灼見,譬如他重新評價阿Q的名文《唯恐其爭——阿Q形象再認識》,標題就道破要害,讓人過目不忘。近些年,陳仲庚老師的研究跨越現當代文學、東西方文藝美學、區域文學與區域文化,又在舜文化研究領域中開疆辟土,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舜文化研究專家之一,不可謂不“博學”,但這種“博學”依然沒影響到他的“質樸”,這,大約就是魯迅所說的“方正”了罷!
在一片“下海”聲中,猶記得陳老師經常郵購書籍,一包一包的寄來,很多書名看著就讓人敬畏,大不同于我們在圖書館看到的通行讀本。那時候我很好奇:這些“無用”的書得占去陳老師多少工資?為什么他放著圖書館的書不借,卻要自己掏錢購買?這也深刻地影響了后來的我,讓我隱隱意識到,人無論窮富,至少在買書這件事情上是可以做到超然物外的。
也許是班主任的氣質使然,相比中文系同年級另外三個班的活躍,我們班的同學就顯得內斂很多。有時候兩三個班在大教室合并上課,任課老師總是一眼就能判斷出三班的學生坐哪一塊。還有人晚自習打我們教室門口經過,不禁驚詫道:“大學里怎么招了一個復讀班?”坐滿了人的教室里鴉雀無聲,這不是高中復讀班才有的情景嗎,怎么可能是以出詩人、瘋子、酒鬼、政客和演說家聞名的大學中文系班級呢?
要說 “酒鬼”,我們班倒也是有的。睡我上鋪的兄弟是個性情中人,一次喝高了,深更半夜被同學緊急送往當時的地區醫院。第二天無法上課,這對循規蹈矩的“復讀班”來說自然是個大事,那哥們惶恐不安地打著點滴,心想挨一頓痛訓是免不了的。陳老師雖然“即之也溫”,但對學風要求嚴格,確實有點“望之儼然”的感覺。萬萬沒想到,陳老師居然是帶著水果和牛奶走進病房的,平常不茍言笑的臉上掛著溫和的微笑。這令“酒鬼”兄弟羞慚不已,暗自發誓再不給班級添麻煩了。
我自己算是班上的一個異數,習慣于我行我素。有次因為一件雞毛蒜皮的事情,居然憤而撕破班干部的考勤本,并且沖動地跑到講臺上宣布辭去體育委員的職務,從明天早上開始,領操就不關我的事了。當時年輕氣盛,我甚至說出“得罪你們所有人又怎么樣”這樣狂妄的話來。陳仲庚老師聞訊趕來,并沒有當即批評我,而是將我叫到教室外面,讓我陪他散步。當時全校學生都在上晚自習,我們在校園里走了一圈又一圈,我也慢慢冷靜下來了,陳老師這才讓我說明情況。我至今記得他說的一些話,大意是作為作家有個性可以理解,有些卓爾不群也無傷大雅,但也要換位思考,難道別人就沒有對等的人格和尊嚴需要?
陳老師很少做道德說教,盡管早晚自習他都經常來教室。他對學生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他唯一的一次說到自己是在我們的畢業聚餐上(大學三年,陳老師數次自掏腰包請全班同學聚餐),他現身說法,以一個農家子弟艱難求學、數遭挫折的經歷,激勵我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始終懷抱信念、砥礪前行。斯情斯景,同窗老友夏昕多次酒后提及,那也是我們共同記憶中最珍貴的財富之一。
無論在長沙還是永州,每次同學聚會或者校友聚餐,陳老師都是我們最常提及的一個師長。迄今為止,我都沒有聽到任何一個人稍有微詞。哪怕是當年因為追求我班女生引起一定輿情的鄰班“壞小子”,酒后供述曾經被陳老師嚴肅問話過,但讓他非常感動的是,談話結束時陳老師還是祝福了他們。當時還頗讓他意外,因為按照當時的管理紀律和輿論氛圍,“一本正經”的陳老師應該是棒打鴛鴦的法海才對。
當然,陳老師的師者風范、君子氣度并不只是一味的溫柔敦厚和謙遜內斂,他也有“聽其言也厲”的時候。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件事,有同學改口叫他“陳處長”,陳老師當即變色道:“什么處長處長,老師就是老師!”這與那些喜歡別人叫頭銜的老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