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我的作品剪輯本,在《湖南日報》刊發(fā)的第一篇作品是1999年10月15日的新聞稿《駐湘空軍某部強化科技練兵》。看著500余字的“豆腐塊”,時光悠悠回到了20年前……
當時才從軍校畢業(yè)的我,懷揣著厚厚的作品剪輯本到部隊政治部報到,不久被選調到政治部宣傳科從事新聞工作。所在部隊是一支有著驕人戰(zhàn)績的英雄部隊,但我2個月時間守著“富礦”卻出不了活,未在《解放軍報》《空軍報》刊發(fā)一篇稿件,壓力很大。宣傳科長鼓勵我多到基層一線采訪“挖活魚”,并向《湖南日報》寫稿找找感覺。按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提高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于是,我白天騎著自行車到基層連隊采訪,收集到好的題材后,晚上“爬格子”,第二天早上再從城郊部隊駐地轉乘兩趟公交車到城北的湖南日報社送稿。記不清多少次走進報社院子,穿過那幢蘇式建筑長長的走廊,敲開政法部的門,若負責部隊新聞的劉文韜老師不在,則向辦公室其他編輯老師打個招呼,把稿件放在桌上輕輕離開……
編輯老師們扶我上路,那些年,《湖南日報》不僅刊發(fā)我寫的新聞稿,還刊發(fā)了我的評論和攝影作品。這塊文化沃土深厚、寧靜、純潔,讓我可以沉下心來吸取營養(yǎng),靜下心來反芻作文,收獲成熟與成長,我采寫的作品先后獲全軍新聞宣傳好作品一、二等獎。
2004年從部隊轉業(yè)到了省直機關單位工作,雖然不再采寫新聞,但與《湖南日報》情緣從未中斷。2009年我所在單位與《湖南日報》聯(lián)合推出“七彩晚霞——我的離退休生活”專欄,采訪報道了54位離退休干部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的晚年生活,中央宣傳部新聞局對專欄進行了專題閱評,專欄文章還結集出版。
2011年,我交流到省直另一個單位,命運再一次讓我與《湖南日報》走在了一起,也認識了沈德良、譚克揚、孫敏堅、歐陽金雨等老師。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讓我不再需要送稿,有的記者編輯素未謀面,卻以文結緣,相知相惜。
隨著全媒體時代發(fā)展,碎片化閱讀讓一些人不再關注紙質媒體,而我對《湖南日報》情誼依舊。無論工作多忙,事情再多,《湖南日報》期期必看。現(xiàn)在《湖南日報》在原址興建了新湖南大廈,變化的是建筑物外觀,不變的是《湖南日報》追求精品力作的初心。
近幾年,我陸續(xù)在《湖南日報》理論版刊發(fā)了一些文章,奉清清老師一直在鼓勵、關注、支持我。每當回復他的短信時,我心潮難平,這份真情、這份幫助、這份培育,讓我感恩不已。
我的人生歷程與《湖南日報》相伴相隨20年,故事很多,回憶太重,收獲頗豐,無論是為文、為人,無論是順境、逆境,編輯老師們的點滴幫助與關心讓我有了滋養(yǎng)心靈的感動、生命價值的感悟、真情無價的感激。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