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貴 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一、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
我們可以用四個詞來概括:
第一,重要。吃飯問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民以食為天。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是全黨全國人民的頭等大事。
第二,基礎。農業歷來都屬于基礎產業,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自古以來就有無農不穩的說法。
第三,薄弱。長期以來,農業現代化進程相對緩慢,在“四個現代化”建設中屬于薄弱環節。
第四,緊迫。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新三步走”的安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一)吃飯問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
吃飯問題,既是歷史問題,也是現實問題。既是中國問題,也是世界問題。“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所有國家都一樣。對于十幾億人口的中國來說,解決好吃飯問題,既是我們自己的任務,也是對世界的貢獻。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之說。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現實的角度,農業都是基礎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問題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一直把“三農”問題視為重大國計民生,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自1982年以來,黨中央已經先后發了21個關于“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專題部署農業農村農民發展問題。其中,1982—1986年連續發了5個,2004—2019年又連續發了16個,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
(三)進入新世紀后中央關于“三農”的兩大歷史性決策
取消農業稅。進入新世紀,中央政府作出的一個歷史性決策:取消農業稅。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高票通過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包括牧業稅),在中國延續了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走進了歷史博物館。不僅取消了農業稅收,而且實行農業反補政策,建立城鄉統籌的財政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作出的又一個歷史性決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四)農民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迫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縮小城鄉差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城鄉居民共同富裕,這是黨中央國務院一直以來堅定不移、矢志不渝推行的基本國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協調發展”理念,強調的正是“全面”二字,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全面小康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進步。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增強發展協調性重點解決四個方面問題:一是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二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三是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四是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針對現階段我國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民生保障等方面存在的明顯短板,提出必須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進一步增強發展整體性。“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下好“十三五”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決戰制勝的要訣。
(五)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報告強調,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三農”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后,在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釋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和深刻內涵,明確指出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在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強調,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要尊重廣大農民意愿,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堅持以實干促振興,遵循鄉村發展規律,規劃先行,分類推進,加大投入,扎實苦干,推動鄉村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高瞻遠矚、內涵豐富、要求明確,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有兩個核心要義,一是必須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五個方面的工作落實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的重要指示,必須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實到黨的領導、規劃引領、投入保障、督導考核和農民主體上。
把五個方面的工作落實到位,一是把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要求落實到位。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傳統和優勢。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僅憑哪一個或哪幾個部門就能干得了的。把鄉村振興擺上優先位置,必須堅持黨管農村,充分發揮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尤其是縣委書記要作為第一責任人,把鄉村振興變成一把手工程。
二是把規劃先行落實到位。鄉村振興必須規劃先行,這是一項重要原則。當前的鄉村建設,決定著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的村莊風貌。今后,隨著村莊發展,一些中心村將成為鄉村振興的人口和資源集聚高地,一些特色村、歷史文化名村會成為鄉村振興的亮點和招牌。堅持有重點有區別搞建設,避免造成混亂無序和巨大浪費。把鄉村振興擺上優先位置,必須堅持規劃先行,樹立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在產業發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等方面,因地制宜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方案,分類指導,精準施策,做到鄉村振興事事有規可循、層層有人負責,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搞建設。
三是把資金投入保障落實到位。鄉村振興要真刀真槍地干,就離不開真金白銀地投。補上鄉村建設發展的多年欠賬,光靠農村農民自身力量遠遠不夠。把鄉村振興擺上優先位置,必須下決心調整城鄉要素配置結構,建立健全鄉村振興投入保障機制。抓緊研究制定、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提高用于“三農”比例的政策文件。推動將跨省域補充耕地指標交易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省域調劑所得收益,全部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廣開投融資渠道,引導撬動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村。
四是把督導考核落實到位。要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建立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制度。把鄉村振興擺上優先位置,必須用好督導考核這個利器,建立責任清單和工作臺賬,定期開展跟蹤評估和專項督查,把督導考核結果作為干部任免、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據,層層壓實各地各部門推進鄉村振興的責任,推動縣級黨委、政府當好鄉村振興“一線指揮部”,建設一支堅強有力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五是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落實到位。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改革開放40年來的很多改革成果都是由農民創造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仍然要堅定不移走群眾路線,充分依靠農民群眾。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必須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首創精神,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真正讓他們成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為什么要振興鄉村、怎樣振興鄉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新發展理念在農業農村工作中的全面貫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農村的創新實踐,在我國“三農”發展歷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厚“三農”情懷,準確領會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戰略意圖、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推動鄉村振興開好局起好步。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安排
(一)黨的十九大作出總體部署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總體部署。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具體安排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從12個方面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第一個方面,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
第二個方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
第三個方面,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第四個方面,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
第五個方面,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
第六個方面,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
第七個方面,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麗鄉村新風貌。
第八個方面,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增強貧困群眾獲得感。
第九個方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
第十個方面,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第十一個方面,開拓投融資渠道,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
第十二個方面,堅持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這個指導性意見十分全面,對發展目標提出了規定性要求,對如何實施作出了制度性安排,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落實。
(三)《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進行細化實化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規劃》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階段性謀劃,分別明確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的目標任務,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是指導各地區各部門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據。
(四)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補充完善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從8個方面就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第一個方面,聚力精準施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第二個方面,夯實農業基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第三個方面,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
第四個方面,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第五個方面,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第六個方面,完善鄉村治理機制,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第七個方面,發揮農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第八個方面,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解讀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時指出,這個文件,是決勝全面小康攻堅沖刺階段的一號文件,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交匯推進時期的一號文件,是改革開放40年新時代農村改革再出發的一號文件。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核心內容:1個優先發展的總方針、5項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適應國內外復雜形勢變化對農村改革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順利完成到2020年承諾的農村改革發展目標任務。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確定今明兩年必須完成5項硬任務:打贏脫貧攻堅戰;抓好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關鍵:優先發展。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黨中央著眼全局,從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矛盾出發提出的一個重大方針。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落實“四個優先”的要求作為做好“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一是優先考慮“三農”干部配備;二是優先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置;三是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四是優先安排農村公共服務。
(五)幾個重要中央文件對“三農”工作的重要貢獻
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重要貢獻:確立了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地位。第一次把鄉村振興提到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一起,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必須堅定實施的國家戰略之一。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貢獻:確立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根據黨的十九大總體部署,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頂層設計、長遠謀劃和制度安排,明確了三步走的目標任務,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同步。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重要貢獻: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階段性謀劃。分別明確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的目標任務,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貢獻:確立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確立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順利完成到2020年承諾的農村改革發展目標任務。
三、人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要素
古往今來,國以才立,業以才興。人才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決定著各行各業的發展與振興。農業農村的發展也不例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產業在農業、難點區域在農村、主要人群在農民。當前,影響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因素很多,如科技落后、財力不足、產業傳統、動能乏力等,但最重要的還是人才匱乏,無法適應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客觀需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要素是人才的培養與供給。
鄉村振興戰略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統籌推進,只有這樣才能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長期以來,影響和制約農業升級、農村進步、農民發展的最大瓶頸是人才,農業人才嚴重匱乏,仍然是當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最大掣肘。
目前,我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一是總量不足;二是素質不高;三是專業不配套;四是分布不合理;五是流失嚴重;六是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是破解人才瓶頸,下大力做好農業農村各類人才的培養與供給,源源不斷地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通過人才振興推動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各方面的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一)高度重視輿論導向引領
我國關于人才隊伍的界定經歷了三大類人才隊伍、五大類人才隊伍和六大類人才隊伍三個階段。六大類人才隊伍指黨政人才隊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高技能人才隊伍、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要努力提高農村鄉土人才的社會地位,在全社會營造一種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村鄉土人才的良好氛圍。尤其是主流媒體要發揮好輿論引領作用,傳遞好愛農助農興農的正能量。
(二)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知識改變命運,能力決定未來。農民是農業農村人才的基礎來源,加強農民職業素養訓練。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整體提高農民群體的素質,為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源源不斷地輸入新鮮血液。國家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創新培訓機制,支持并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等培訓主體功能。引導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鼓勵各地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要求,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這對新型職業農民給出了明確定義。具體理解為: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一定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新型農民和傳統農民的主要區別在于:新型農民是職業,傳統農民是身份。新型農民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
(三)著力抓好專業人才建設
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提高農村專業人才服務保障能力。推動人才管理職能部門簡政放權,保障和落實基層用人主體自主權。推行鄉村教師“縣管校聘”。實施好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繼續實施“三支一扶”、特崗教師計劃等,組織實施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支持地方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等。
(四)努力發揮科技人才作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人才是科學技術的載體,是科學技術的創造者、傳播者、應用者。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保障其在職稱評定、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益。深入實施農業科研杰出人才計劃和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項目。健全種業等領域科研人員以知識產權明晰為基礎、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全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
(五)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
實現鄉村振興,是一項宏偉的戰略任務,需要全黨重視全社會支持,要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建立有效激勵機制,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筑師、律師、技能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行醫辦學、捐資捐物、法律服務等各種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
研究制定管理辦法,允許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現代農業,培養造就新農民。加快制定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確政策邊界,保護好農民利益。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殘聯等群團組織的優勢和力量,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積極作用,支持農村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鄉風文明建設、農村弱勢群體關愛等。實施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加強對下鄉組織和人員的管理服務,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建設性力量。
(六)改革創新人才體制機制
建立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實踐鍛煉等多種方式并舉的人力資源開發機制。建立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全面建立城市醫生教師、科技文化人員等定期服務鄉村機制。研究制定鼓勵城市專業人才參與鄉村振興的政策。
最后,特別強調的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落實“三農”工作優先發展總方針,切實強化五級書記一起抓“三農”工作的組織保障制度,廣泛動員起全黨全社會的力量,形成強大的愛農助農惠農興農的磅礴之力,同心協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