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四林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的高度重視,和對思政課教師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待。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學校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其作用不可替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辦好。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回答了事關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我們黨對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規律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辦好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遵循。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就要著力在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上下功夫。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談談我的認識。
一、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 強化思想價值引領
思想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特征。增強思想性是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基本要求。什么是思想性?如何增強思想性呢?
(一)何為思想性
何為思想性?這要回到思政課的“初心”。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落實學校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歸根到底也是要培養人的,這就要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從兩個方面來看思政課的思想性是如何體現的。
首先,從黨和國家的層面來看,思政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立什么德,樹什么人?這是一個關涉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學校教育不是培養抽象的人,也不是培養一般意義上的世界公民,立德樹人關乎黨的事業后繼有人、關乎國家前途命運。學校辦學要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的初心,堅定為國育才的立場。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站在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高度,要克服“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模糊的教學理念。
具體來講,一是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要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二是引導學生堅持“四為服務”,即:引導學生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培養旁觀者,更不是培養反對者,決不應該是培養“掘墓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引導學生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三是引導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人生際遇,現代青年的歷史際遇就是與新時代同行,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要引導學生成為新時代的建設者、貢獻者。在這方面,我們著力在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奮斗精神方面下足功夫,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其次,從學生的層面來看,思政課為學生一生的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當好學生的引路人。思想政治工作要想被學生所接受,不僅要從教育這個愿望出發,還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要將滿足國家需求和實現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統一起來,將“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與學生的“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統一起來。因此,從學生受教育這個角度來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目標,就是要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和期待,為學生一生的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
我們知道,學校階段是學生成長成才的一個關鍵期。習近平總書記曾經用不同的比喻來說明這一階段對人生的重要作用。比如說,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將其比喻為“小麥灌漿期”。在2019年3月18日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談到青年成長這個關鍵期的時候用了一個比喻是“拔節孕穗期”。可見,這個階段對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我記得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特別是在人年輕的時候。”人生成功與否,往往和一個人的選擇連在一起。有時選擇看起來好像是很隨意的,有時也可能并不那么強烈地體現出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但是,人生重要關頭的選擇所體現的恰恰是一個人所具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與錯,直接關系到我們選擇道路的對與錯。因此,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期是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的。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塑造青年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有著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將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風貌產生長久影響。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我們要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使學生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生的看家本領,從而為一生的發展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
(二)如何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
在這方面我們要處理好兩個關系。
一是要正確處理思想性和知識性的關系,強化思想價值引領。思想政治理論課不能去思想化,它不是單純的知識課,不能簡單地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化,而要強化思想價值引領。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能為了提高聽課率、抬頭率而盲目追求趣味性、娛樂性,脫離思想的趣味和娛樂容易滑向低俗化、庸俗化。價值目標的實現,一定要以知識傳授為基礎,離開了價值引導的知識傳授,就會失去方向。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決不能僅僅變成單一的知識傳授。同樣,離開了知識傳授的價值引領,就會變成空洞的說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遵循的是先理解后信仰,而不是先信仰后理解。只有理解基礎上的信仰,才是科學的信仰。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真學真懂是基礎,真信真行才是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傳道與授業是一體的,掌握精深的專業知識是教師傳道的基本前提。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有扎實的學識,視野要廣,要有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激發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從真知真懂到真信真行。
二是要正確處理建設性和批判性的關系,要強化釋疑解惑。思想政治理論課重在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引導大學生對魚龍混雜的思想觀念進行辨析、甄別、過濾、凈化,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覺悟。因此,在傳導主流意識形態的同時,我們不得不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
建設性和批判性的關系,本質上是立和破的關系。在學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要幫助學生進一步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從來就不是在一個封閉的條件下進行的,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國際思想文化領域斗爭深刻復雜,國內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面臨著巨大挑戰,仍然受到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的干擾。比如,一段時間以來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觀點和思潮對青年就產生了影響。青年一代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而伴隨他們成長的還有許多困惑,包括思想的困惑。所以,了解學生真實的思想困惑,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礎,在比較中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困惑,樹立起正確的思想價值取向。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任務。真理總是在比較當中來確立的,要立就必須破。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中既要理直氣壯地講清楚正確的觀點,又要敢于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敢于亮劍,善于做出科學的分析和批判,引導學生對魚龍混雜的思想觀點進行分析、批判,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從而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思想水平。
二、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性 做到以理服人
理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增強理論性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質上是以理服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理論教育的課程,其任務就是要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養。因此,教師要講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魅力,要在回答深層次的重大理論問題上下功夫,以徹底的理論性做到以理服人。
為什么現在我們非常強調要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性?第一,要克服目前課程教學中表面化、淺薄化的現象。第二,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性與課程目標的需要是連在一起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體現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規律性。也就是說,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較于中小學的課程應該更重視課程的理論性,更多地講出課程的理論味道。思想性、政治性功能的實現是建立在理論性基礎上的。從內容方面來講,馬克思主義理論、我們黨的創新理論,很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理論性和科學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講清講透我們黨的創新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真理性。另一方面,理論性也與課程目標連在一起。思政課的課程目標歸根到底還以科學理論來培養人,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以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應該是讓有理論的人來講理論。
如何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性呢?
一是理論性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第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立場,也就是真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讓學生真信所教授的理論,首先老師應該對自己所教授的理論是真信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這方面應該有高度的自覺。第二,要有高深的理論水平。當然,提升理論素養和能力非一日之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久久為功。要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建設,同時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術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教師的學術魅力,給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強大的學理性支撐。同時,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還要加強對經典的學習,通過經典的學習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的學習來提高理論素養。
二是正確處理理論性和實踐性的關系。第一,要用足用好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理論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課堂教學中,認認真真地備好每一堂課,防止以任何一種方式來弱化替代課堂理論教學的傾向。在課堂的教學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還要注重課程的系統性、邏輯性,防止專題化教學中容易出現的碎片化,從而將理論講深講透講清,有效幫助學生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第二,要理論聯系實際,兩個課堂有機結合,增強理論的解釋力。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實踐的理論。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理論與現實相脫節,缺乏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這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教學的實效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自覺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課堂教學和社會大課堂的有機結合,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讓學生體會到黨的創新理論的實踐價值。
這些年,為了破解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這一難題,清華大學在這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的老師就采取了校內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的方式來提高理論教學的實效性。首先,讓學生深入社會大課堂開展課前的社會調研。教師在開課前布置學生利用寒假在家鄉進行社會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開學第一周學生提交調研報告。然后,教師在學生課前調研的基礎上聚焦熱點、難點問題,并圍繞理論的重點和難點,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理論思考。到第三個階段,讓學生再回到社會大課堂,與學校暑期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去驗證自己的思考。這種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極大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所以,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一方面我們要鼓勵教師深入到我們基層去了解我們國家正在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真正了解我們的國情、黨情、社情、民情,從而提高理論闡釋實踐的能力。另一方面,采取一些措施,讓老師到基層去掛職鍛煉,從而不斷提升理論的解釋力。
三、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 讓思政課成為有溫度的課
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性。如何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的課程,讓思政課成為有溫度的課,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必須解決的問題。在這方面就要大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親和力。
一是提升教師的人格親和力。“親其師,信其道”。什么樣的思政課教師能讓學生親近?首先,教師對所傳的道、所講的理要有堅定的信仰。打鐵必須自身硬。教師要讓學生真信真懂真學真用,首先得自己真信真懂真教真用。如果教師對自己所教內容不信,再科學的知識、再完美的理論、再深刻的思想也無法在學生身上發生作用。習近平總書記講“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通過自信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自信傳遞給學生。其次,教師要有高尚的道德風范。德高為師,立德才能樹人。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只有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才能以高尚的道德風范感染學生。因此,我們要強化師德考核,使教師成為道德的楷模。另外,教師要熱愛學生,要有仁愛之心,愛是教育的本質,沒有對學生的愛,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好老師。只有真心關愛學生、為了學生、尊重學生、懂得學生、呵護學生,才能獲得學生的尊師、敬師,才能通過言行舉止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是提升話語的親和力。當代大學生喜歡獨立觀察和思考,樂于接受新鮮事物,說教式的教育難以對他們產生親和力。如果思想政治理論抽象難懂、刻板教條、缺乏內容的親和力,怎么能讓思想政治理論課入腦入心呢?要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就不能居高臨下,要放下身段、下大力氣研究熟悉學生的話語表達,充分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避免學術化、教條化、宏大敘事的說教模式。同時,要創新理論話語表達,真正做到理論接地氣,讓馬克思講中國話,讓大專家講家常話,讓基本原理變成生動道理。
三是提升手段方法的親和力。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改變教室“一言堂”“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授課方式,多采用啟發式、體驗式、互動式的方法,使教學手段方法更好滿足學生的期待。當前,要增強課堂教學手段方法的親和力,就要大力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移動互聯網時代,青年大學生多是網絡的“原住民”,幾乎是無人不網、無日不網、無處不網,贏得互聯網就贏得了學生,丟掉互聯網就丟掉了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努力使互聯網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平臺,綜合運用慕課、微課、微博、微信、微電影等新技術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活起來,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近幾年,清華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采用以慕課為基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方式較之傳統的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優勢,比如它具有及時性、互動性、簡便性。教學手段方式與青年學生學習方式有機連通起來了,容易受到學生歡迎。
四、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 讓學生的疑惑成為教學的重點
針對性不強,實際上是沒有處理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與“學”的矛盾。“教”與“學”之間的矛盾,在任何一個課程教學中都存在,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首先,“教什么、學什么”,這是教學內容上的“教”與“學”的矛盾。在一些課堂上老師講得費勁、學生聽得沒勁,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大多數是因為教師講的內容學生不感興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更傾向于講自己熟悉的、擅長的東西,對自己不熟悉的內容往往會不自覺地一帶而過。這種情況導致教師愿意講的和學生希望聽的不一致。要解決這個矛盾,教師就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力爭使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需要結合得更好。
其次,“怎么教、怎么學”,這是在教學方式方法上的“教”與“學”的矛盾。有一些教師在課堂上采用“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也有所啟發,也可以講得很生動,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發揮出來,實際上處于一種“被學習”狀態,這種教學方式同樣不利于教師主體性、主導性的發揮,教師實際上是處于“被教學”的狀態。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由“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轉向“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講授與提問討論相結合,教師與學生雙向交流”的教學模式。
如何切實有效地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我想我們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要正確處理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現著黨和國家的意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不能“我的地盤我做主”。因此,與其他課程比起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強調落實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統一要求。近些年,通過各級各部門的敦促、檢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統一性的要求得到了強化和落實,課堂教學更加規范了,這些都夯實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發展的基礎。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各地各校情況不一樣,教師學生也不盡相同。實踐證明,“千校一面,萬人一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狀態很難達到實效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要激發各地各校以及每位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在吃透教材和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要將統一的教材變成個性化、差異化的教案,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
最近幾年,清華大學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開展因材施教,收到比較好的效果。在大學里,專業是學生的重要身份標識,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有的放矢,這樣的思政課教學往往會受到學生的歡迎。比如,教師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課程教學中:面對機械系學生時,就結合近現代中國工業史;面對水利系學生時,就結合中國近代水利史;面對新聞系學生時,就結合中國近現代新聞媒體發展史。這樣的課堂教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近些年來,清華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課程老師針對美術學院的專業學生特點,實施因材施教,每年教師組織美術學院兩百多名本科生結合中國近現代綱要課程的學習進行藝術創作。兩百多名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到圖書館查閱資料,認真研讀、思考,共創作出兩百余件雕塑、繪畫、書法、剪紙、陶瓷、多媒體設計等藝術作品。一幅幅作品,從不同的視角用藝術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表達出當代大學生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這種結合學生專業學習特點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是要正確處理灌輸性和啟發性的關系,實施研究型教學,以問題為導向。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可能自發生成,需要有意識地從外部進行教育和引導。因此,教師的理論灌輸、理論傳授是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無法替代的。但理論灌輸不能“滿堂灌”,“滿堂灌”在某種意義上容易變成一種硬灌輸、強灌輸,這種灌輸方式對學生接受理論有一定幫助,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沒有發揮出來,因此也就很難將理論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將硬灌輸、強灌輸變成軟灌輸,也就是要注重啟發性教育,在平等溝通、民主討論、互動交流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的得出結論。因此,在教學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善于將學與問、學與研有機結合起來,更多以問題為導向開展專題式教學,采用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的研究型教學理念。清華大學近些年在一些課堂上開展的研究型教學,以重大的關鍵性的核心性的問題作為這堂課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將整個課堂教學串聯起來,課堂教學圍繞著重大的關鍵核心問題展開,老師和學生在一種平等的氣氛中,就這些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從而共同得出科學結論。這種教學方式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的積極性,又調動了教師的教的積極性,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既解放和發展了教師教的能力,也解放和發展了學生的學的能力。只有這兩種能力都充分發展起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課堂效果才會越來越好。
以上,我從四個方面就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們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時,一定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將講話的精神落地落實落細落小,要將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到每一堂課的教學中,落實到每一位教師那里,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得到更大的促進。在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有更大的作為,要把思政課真正上成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使得思政課的“金課”、標桿課越來越多,使得學生獲得感越來越強,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人生價值得到更大程度的實現。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