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吉耀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一、正確看待當前我國經濟形勢
面對異常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國內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主動對標對表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升級,新動能持續顯著成長,質量效益穩步提升,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我國經濟運行保持平穩。
(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下行壓力有所加大
2018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65.1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比上年同期小幅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萬億元,同比增長3.4%,比上年同期回落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26.3萬億元,同比增長5.8%,比上年同期回落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34.6萬億元,同比增長7.7%,比上年同期回落0.1個百分點。
分季度看,2018年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為23.2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5%,比二季度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萬億元,同比增長3.6%,比二季度提高0.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9.4萬億元,同比增長5.3%,比二季度回落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11.8萬億元,同比增長7.9%,比二季度提高0.1個百分點。
下面這張圖顯示了2007年以來我國經濟分季度和年度的增長情況。
從這張圖可以看到,2007年我國經濟增長達到14.2%,受金融危機和宏觀經濟調控措施的影響,2008-2009年我國經濟增速依次回落到9.7%和9.4%,從2007年二季度的高點14.3%回落到2009年一季度的6.4%。此后,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推動下,我國經濟出現了一個比較強勁的反彈,在全球率先實現了復蘇。但是,2010年以后,隨著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變化,經濟增長呈現平穩回落的態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由原來的高速增長轉向了中高速增長,季度之間經濟增長速度波動也相對來說比較平穩。此前我們連續十二個季度,季度經濟增長的增速在6.7%-6.9%,2018年三季度第一次回落到6.7%以下。我國經濟增長盡管有所放緩,但是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接近30%,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肯特·凱爾德認為,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仍將快于發達國家。即使增長放緩,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仍然是美國和其他一些工業化國家的2倍。
(二)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就業質量穩步提高
2018年7-9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1%、5.0%和4.9%,除7月份與上年持平外,8、9月份均比上年同期低0.1個百分點。其中,25-59歲的主要就業人群城鎮調查失業率持續穩定在4.3%-4.4%的較低水平。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100萬人,提前一個季度完成了全年的目標任務。
2018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比2017年同期增長10.2%,增速提高2.8個百分點。9月份,城鎮各類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6.1小時,其中周工作時間不足35小時的就業不充分人員比重較2017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相比,9月份城鎮企業就業人員勞動合同簽訂率提高0.1個百分點;在簽訂的勞動合同中,長期勞動合同占比提高0.2個百分點。
近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比較充分就業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2013-2018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一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
(三)消費價格溫和上漲,生產價格總體平穩
2018年前三季度,全國CPI上漲2.1%,漲幅比2017年同期擴大0.6個百分點。分月看,受春節“錯月”和天氣影響,2月份CPI環比漲幅較高,同比漲幅達2.9%;節后價格連續下降,同比漲幅也有所回落;進入夏季,受臺風、暴雨等極端天氣影響,7月至9月,CPI環比連續3個月上漲,同比漲幅逐月小幅擴大。總體上看,2.1%的CPI同比漲幅屬于溫和上漲。
2018年前三季度,全國PPI上漲4.0%,漲幅比2017年同期回落2.5個百分點。分月看,1月份PPI環比微漲,2月至4月環比連續下降,同比漲幅明顯回落。5月至9月環比持續上漲,其中9月份環比上漲0.6%,是2018年以來月度最高漲幅,但因2017年同期對比基數較高,同比漲幅從6月份的4.7%逐月回落至9月份的3.6%。總體上看,PPI走勢較為平穩。
這幾年CPI基本上月度維持在2%左右溫和上漲,但PPI經歷了一個比較大的波動。在2017年9月份之前, PPI連續54個月負增長,這對企業的銷售收入、盈利狀況有很大的影響。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使得供求關系發生明顯好轉。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有所回升的情況下,從2017年10月份開始,PPI由負轉正,出現了正增長,CPI和PPI“剪刀差”在逐步縮小。
(四)居民消費穩定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2018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3%,增速與1-8月份持平。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較快,同比增速為9.8%,二、三季度相對平穩,均保持9.0%的增長速度;分月度看,增速在9.0%上下波動,且波幅逐漸收窄,下半年以來穩步回升。
2018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5%,比上年同期下降0.7個百分點。主要是居民用于發展和享受型消費支出增速明顯快于基本生活消費支出,其中全國居民人均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支出分別增長12.2%、9.4%、17.4%,增速分別快于食品煙酒消費支出6.6、3.8和11.8個百分點。總的來看,2018年市場消費總水平平穩,居民消費支出保持穩健,同時消費結構在向中高端發展。
(五)固定資產投資緩中趨穩,民間和制造業投資回升
2018年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8.3萬億元,同比增長5.4%,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6個百分點,比1-8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30.2萬億元,同比增長8.7%,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2.7個百分點。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11.7%;第二產業投資增長5.2%,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8.7%,比上半年加快1.9個百分點,增速連續6個月加快;第三產業投資增長5.3%,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3.3%。
2018年前三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8.9萬億元,同比增長9.9%。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19313萬平方米,增長2.9%。全國商品房銷售額104132億元,增長13.3%。
2018年前三季度,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同比增長33.7%,社會領域投資同比增長11.8%。
(六)外貿進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市場多元化取得新進展
2018年前三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22.3萬億元,同比增長9.9%,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1.9萬億元,增長6.5%,加快1.8個百分點;進口10.4萬億元,增長14.1%,加快2.5個百分點。進出口相抵,順差14331億元,比上年同期收窄28.3%。
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均實現增長,對歐盟、美國和東盟進出口分別增長7.3%、6.5%和12.6%。與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勢較好,對俄羅斯、波蘭和哈薩克斯坦進出口分別增長19.4%、11.9%和11.8%。9月份,進出口總額28852億元,同比增長17.2%。其中,出口15492億元,增長17.0%;進口13360億元,增長17.4%。
(七)產業和需求結構優化,服務業和消費成為主動力
從產業結構看,2018年前三季度,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為6.5%、40.4%和53.1%,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3.7%、35.5%和60.8%,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2、2.4和4.1個百分點,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2013-2017年,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年平均貢獻率分別為4.6%、42.6%和52.8%。
從需求結構看,2018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78.0%、31.8%和-9.8%,分別拉動經濟增長5.2、2.1和-0.7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相比,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上升14.0個百分點,充分體現了消費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表明消費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引擎。2013-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和資本形成總額年平均貢獻率分別為56.2%和43.8%,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年平均貢獻率幾乎為0。這也是說我國經濟經過幾年的結構性調整,出現了很大變化。
(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繼續顯現,新動能加快成長
2018年前三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6%,與上年同期持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4.31元,同比減少0.29元。9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7%,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3.0%。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農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33.7%和12.4%,增速分別快于全部投資28.3和7.0個百分點。
2018年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8%和8.6%,分別快于規模以上工業5.4和2.2個百分點。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比規模以上工業快2.4個百分點。全國網上零售額62785億元,同比增長27.0%。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47938億元,增長27.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7.5%,同比提高3.5個百分點;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4847億元,增長24.8%。
(九)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從企業效益看,2018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9713.4億元,同比增長14.7%。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 34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7個行業減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44%,比上年同期提高0.29個百分點。據對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6.0萬家企業調查,2018年前三季度,上述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359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3%。
從經濟增長質量看,微觀的商品質量、服務質量、工程質量均在提升,居民收入增長平穩,2018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35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
從生態環境改善看,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北京下降程度更大。
從節能減排看,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3.1%,而年度目標是下降3.4%以上。
(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新進展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扎實推進,2017年末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2.4%,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58.5%,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穩步提高,城鄉差距繼續縮小,2017年城鄉居民收入倍差比2012年縮小0.17。
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差別化區域政策深入實施, “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取得積極成效,雄安新區規劃設立,一批國家和區域中心城市快速發展,城鎮化空間格局持續優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不斷加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發展新空間得到有效拓展,區域城鄉發展格局正在重塑優化,新增長極增長帶加快形成。
二、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準確把握世界經濟發展大勢和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變化,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實施一系列新戰略新舉措,引導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雖然我國經濟比較平穩地實現了經濟增速換擋,并且經濟結構優化和新舊動能轉換也取得顯著進展,但以往靠大規模舉債投資和高強度投入粗放式發展造成的宏觀杠桿率過高、地方政府債務負擔過重、傳統產業產能普遍過剩、金融風險聚集、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依然突出,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和結構性矛盾也未得到有效解決,仍處在跨越關口的攻關期。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既要跨越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等常規關口,也要跨越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特有的非常規關口,著力防范化解產能過剩、企業負債率過高、地方政府債務過重、金融脫實向虛等蘊藏的重大風險。
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并闡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按照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會議的要求和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加強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政策協調配合,引導和穩定預期,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并對2018年的財政貨幣政策和重點工作任務作出全面具體部署,提出2018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進出口穩中向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宏觀杠桿率保持基本穩定,各類風險有序有效防控。
宏觀經濟政策取向。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統籌協調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各項政策,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赤字率擬按2.6%安排,比去年預算低0.4個百分點;財政赤字2.38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1.55萬億元,地方財政赤字8300億元。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加大對三大攻堅戰的支持,更多向創新驅動、“三農”、民生等領域傾斜。嚴控一般性支出,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
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中性,管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廣義貨幣M2、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推動債券、期貨市場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結構性政策要發揮更大作用,強化實體經濟吸引力和競爭力,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強化創新驅動,發揮好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促進有效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合理增長。2018年前三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8%,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凸顯。
社會政策要注重解決突出民生問題,積極主動回應群眾關切,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加強基本民生保障,及時化解社會矛盾。
改革開放要加大力度,在經濟體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推進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擴大對外開放,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要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和處置,堅決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加強薄弱環節監管制度建設。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要保證現行標準下的脫貧質量,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準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加強考核監督。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調整運輸結構。
三、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及展望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形勢。2018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面對的國內外形勢出現了一些新變化。
從國際形勢看,世界經濟雖然仍處于復蘇進程,但受貿易保護主義強化、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收緊、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回升,以及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動能減弱,主要經濟體走勢分化,部分新興經濟體出現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世界經濟增長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下調了2018、2019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0.2個百分點至3.7%,增速與2017年持平;并警告美國單方面挑起的經貿摩擦如果進一步升級,很可能進一步拉低全球貿易、投資和經濟增長,而美聯儲繼續加息縮表可能導致全球流動性緊縮和資產價格重估,從而加大國際金融市場波動,部分新興經濟體可能面臨更大的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壓力。
從國內形勢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經濟增長、就業狀況、物價水平以及國際收支平衡均處于較為穩定的合理區間,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和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持續推進,總體呈現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既具有保持持續增長的剛性,也具備應對困難壓力的韌性。
但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結構性矛盾也出現新變化,主要表現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內需動力,如投資和消費增長有所放慢;一些地方和企業對創新發展、減少負債、嚴格環保的高標準不適應,發展和經營存在困難;股市、債市、匯市出現一定波動。
我們既要看到我國經濟具有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大和內需廣闊、人力資源充足等巨大優勢,堅定信心;又要高度重視、積極主動應對當前經濟運行中的新問題、新挑戰,努力贏得主動。
面對國際經濟環境新變化,特別是中美經貿摩擦升級,我國經濟運行面臨新問題新挑戰。為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2018年7月3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加強統籌協調,形成政策合力,精準施策,扎實細致工作。為此,中央政治局會議在綜合研判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的形勢基礎上,對做好2018年下半年經濟工作,有效應對新問題新挑戰,作出針對性政策安排。
一是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保護在華外資企業合法權益。
二是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增強創新力、發展新動能,打通去產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業成本。要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
三是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堅定做好去杠桿工作,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協調好各項政策出臺時機。要通過機制創新,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愿。
四是推進改革開放,繼續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見效的重大改革舉措。要落實擴大開放、大幅放寬市場準入的重大舉措,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縱深發展。
五是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持因城施策,促進供求平衡,合理引導預期,整治市場秩序,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加快建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六是做好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工作,把穩定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確保工資、教育、社保等基本民生支出,強化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做實做細做深社會穩定工作。
2018年10月3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充分肯定2018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績的基礎上,明確指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較多,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有所暴露。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形勢是長期和短期、內部和外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經濟正在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外部環境也發生深刻變化,一些政策效應有待進一步釋放。對此要高度重視,增強預見性,及時采取對策。
面對經濟運行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抓住主要矛盾,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要切實辦好自己的事情,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有效應對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確保經濟平穩運行。
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研究解決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
圍繞資本市場改革,加強制度建設,激發市場活力,促進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維護在華外資企業合法權益。要改進作風,狠抓落實,使已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盡快發揮作用。
在全球經濟貿易繼續復蘇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將延續穩中向好發展態勢,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特別是穩定基礎設施投資補短板方面將發揮更大作用,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注重把握好結構性去杠桿的節奏和力度,保持流動性適度寬松和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同時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和深化改革,以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但另一方面,經濟運行的外部環境明顯變化,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美聯儲加息縮表的外溢效應也會逐步顯現;國內基建投資增速回落、制造業和民間投資疲弱,加之外貿出口有可能受阻,也會加大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的平衡難度。
雖然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但中國經濟發展健康穩定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改變,長期穩中向好的總體勢頭沒有改變。
從近期看,中美經貿摩擦對出口的不利影響有限,居民消費保持穩健增長,民間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回暖向好,一系列利好政策效應逐步釋放,經濟健康穩定增長的勢頭不會改變。
從長期看,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將進一步鞏固我國經濟平穩增長勢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進一步夯實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發展態勢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指出,中國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釋放發展動力。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扎實推進,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和貿易合作加快推進。中國具有保持經濟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諸多有利條件。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