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想到瀘溪縣的洗溪,就會想到那光潔、柔嫩、細膩的洗溪豆腐。
洗溪多山,群山環繞,樹木蒼翠,風景如畫。洗溪多水,溪澗縱橫,特別是峒河發端于苗嶺,匯聚溪澗精華,穿越千山萬壑,緩緩流淌而來,浸潤這方神秘而美麗的土地。
一鎮好山水,孕育好黃豆。千百年來,勤勞善良的苗族群眾就有種青皮黃豆的傳統習慣,常在田頭地角種植青皮黃豆,即便是巖窩窩里有捧土,也要春種一粒豆,秋收萬顆籽。青皮黃豆,顆粒小、香味濃、產量低,是做豆腐的好材質。
說到豆腐歷史,人們自然會想到漢朝劉安,他是制作豆腐的“鼻祖”。然而洗溪人磨豆腐的歷史,已經無法考證,不知始于何年何月,但是至少可以追溯到宋朝年間。洗溪圩場,前臨峒河,背倚青山,中間是塊大坪地。在宋代,縣衙設在這里,人口眾多,食物需求量大,當地又盛產青皮黃豆,于是當地人種黃豆、學技術、磨豆腐,供給本地少數民族群眾以及南來北往的客人。
每年秋收之后,特別落冬之時,農閑無事,在洗溪,那是家家戶戶泡黃豆、磨豆漿、做豆腐。徜徉于洗溪后街,空氣中彌漫的都是豆漿的清香,“嘰勾嘰勾”的磨漿聲不絕于耳,家家都敞開著大門,戶戶選豆磨漿,街上是一柞一柞的豆腐,整個都是豆腐的世界。
“豆腐來嘍!”韻味十足的洗溪話帶著豆腐香,響透一條街。
聞著豆腐香,推開一扇小木門,庭院里干凈整潔,坪場上熱氣騰騰,清香撲鼻。老楊正將豆腐腦盛在鋪著紗布的木箱子里……老楊家世世代代做豆腐,說起做豆腐,老人的話就多了,石膏怎么配,臘豆腐怎么熏,老人如數家珍,滔滔不絕。特別是水,老人說,為了做好豆腐,后街人集資架管,從對面河的月亮沖上引來山泉水,過峒河,跨國道,然后分戶到家……
高山有好水,好水磨出好豆腐。
當地人說,用泉水泡豆,石磨磨漿,紗布過濾,鐵鍋煮沸,石膏水點漿,然后用白紗布包裹好,放置桌上,石磨擠壓,形成塊狀。幾小時后,取掉石磨,揭開紗布,豆腐白嫩,清香四溢。再用菜刀分割成小塊,可煎、可炒、可燜、可煮……
除了直接炒煮和出售外,當地人還將豆腐制成臘豆腐、炸豆腐泡、鹵豆腐、干豆腐、豆腐絲等等,即便是成不了豆腐的豆渣,當地人也會把其利用起來,捏成團賣,或制成酸菜類食品。還有,在豆漿鍋表面凝結的那層薄皮,撩起晾干,當地人稱豆腐皮,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
老人還說,豆腐做得如何,關鍵是沖漿要沖得好——多了,豆腐老了;少了,豆腐嫩了……為人做事也是如此,要精準發力,要恰到好處。
這幾年,依托互聯網,洗溪豆腐走出大山深閨,香飄天下。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