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帶一路”建設自提出以來,所獲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同時也面臨著種種日益艱巨的挑戰。我們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情況、“一帶一路”建設的亮點、“一帶一路”建設的動因、“一帶一路”四個方面的主要挑戰以及如何應對“一帶一路”的挑戰等五個方面,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成就與挑戰這一主題進行分析,以便深入地了解“一帶一路”的現狀與未來發展。
一、“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情況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國是倡導者,需要別的國家共同參與。從地域上看,“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從西安出發,經霍爾果斯口岸出境進入中亞,到達莫斯科以及荷蘭的鹿特丹港。海上絲綢之路則是從東南沿海出發,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再到西亞以及歐洲。從中美關系正常化到2012年,中國的對外開放主要是往東邊走,和美國、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展開合作。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建設后,中國對外開放的重點發生了明顯變化,就是向西邊去搞建設。
2016年,除中國之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總量達12萬億美元,占全球的16%,對外貿易總額達7.2萬億美元,占全球的21%,而總人口有32億,占全球的43%,說明這些國家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多、經濟落后。這也意味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容易,在這些國家搞建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比較多。但是在過去五年的時間里,從無到有、從點到面,“一帶一路”建設藍圖不斷充實、范圍不斷擴大,取得的成果超過預期。
一是“一帶一路”建設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所認可。截至2018年5月,中國已與8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3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文件。亞投行的成員數由成立之初的57個增加到86個,參與投資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達到26個,貸款總額超過45億。截至同時,絲路基金已經簽約19個項目,承諾投資70億美元,支持項目涉及總金額800億。亞投行、絲路基金基本都是參與投資,也就是“共建”。
二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平臺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來,并開始正常運營。
三是“一帶一路”建設明顯加強了中國和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關系。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雙邊貿易總額已接近一萬億美元,一年后達到了7.4萬億人民幣。此外,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國家中,一些重點國家,如越南、印度,是中國周邊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這些國家人口多、人口結構年輕,和西方的關系好,其發展勢頭目前也很強勁。
四是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在推動各種次區域的經濟合作項目,如中巴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合作走廊、中歐班列等。
二、“一帶一路”建設的亮點
“一帶一路”建設有三大亮點,同時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
(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關于基礎設施建設,我國企業在資金、技術或經驗方面都表現得非常突出,其中肯尼亞的蒙內鐵路、中巴經濟走廊的瓜達爾港是典型案例。
1.蒙內鐵路
蒙內鐵路是連接肯尼亞的兩大城市,首都內羅畢和最大海港蒙巴薩的一條鐵路。其兩端選址是很合理的,有助于加強這兩大城市之間的人員、商品的往來。在設計鐵路時,我們的考慮是非常周全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我們將這條鐵路設計成兼顧客運和貨運兩種功能的鐵路,不僅助推肯尼亞的經濟發展,也兼顧了該鐵路客運和貨運的經濟效益。
二是我們吸取了非洲國家電能短缺的教訓,在修建這條電氣化鐵路的同時,使其能夠兼顧使用內燃機車。
三是我們在修建這條鐵路的過程中,在那些野生動物穿越的區域全部使用高架橋設計,既避免了野生動物被撞的問題,也回應了其他國家的質疑,還得到了肯尼亞政府的高度認可。
2.瓜達爾港
2016年11月,瓜達爾港正式通航。對中國來講,瓜達爾港的建設是有一定的戰略意義的。從長期角度來看,在南亞地區,尤其是印度洋地區,中國有了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支點。一些國內學者強調的瓜達爾港的經濟意義,尤其是在確保能源安全方面,從成本的角度來考慮,其短期內并不是非常可行。
(二)新亞歐大陸橋的建設
新亞歐大陸橋的建設,主要表現為中歐班列,即絲綢之路上的定期貨運列車。中歐班列的開啟受到了沿線各國的歡迎和支持,截至2018年6月,累計開行突破9000列,運送貨物近80萬標箱,國內開行城市48個,到達歐洲共4個國家、42個城市。
中歐班列的優勢和弱點都很明顯。其優勢主要是速度快,只需15至20天就可以到達歐洲。對于保質期短或需要時效性的商品來說,中歐班列是很好的選擇,其冷鏈系統做得相當好。同時,中歐班列的弱點也比較明顯,即成本高,約為海運的三倍左右。總的來講,中歐班列可以與海運形成良好的優勢互補關系,即海運運大宗商品,中歐班列運電子產品、農產品、水產品等,大大密切了中國城市和歐亞大陸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
(三)產業園的建設
產業園的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里最值得關注的重點之一。在國外建設中國企業成規模的產業園區,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中國國內經濟開發區的經驗。產業園建設受到當地政府歡迎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帶動當地的經濟增長和拉動就業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二是更有利于當地政府對外來人口的有效管理,避免沖突。對于中國企業來講,產業園的模式同樣受歡迎,因為沿線國家的法治制度還不成熟,中國企業“走出去”單打獨斗,不了解當地情況,面臨的風險會更多。產業園的模式既使中國企業彼此之間可以優勢互補、內部合作,也使中國企業在與當地政府打交道時更有底氣,能爭取到更多優惠政策。
泰中羅勇工業園是產業園建設的一個成功案例,由中國的華立集團與泰國的安美德集團共同投資,是面向中國企業的工業園區,總體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主要吸引汽車、機械、家電等制造業企業入園設廠,已吸引百余家中國企業入駐,帶動中國企業累計在泰投資超過29億美元,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超過10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3萬多個就業崗位。該工業園能取得較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泰國的整體優勢,如泰國的地理位置、對華人比較友好、稅收較低等;二是泰國的政策優勢,如制造業無外資比例的限制、外資購地享有所有權、企業所得稅最高減免13年等;三是土地價格低,且是永久的土地所有權;四是勞動力的價格便宜。當然,在泰國投資產業園也有一些劣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物流成本高,二是沒有中國這樣完整的供應鏈,三是存在一定的政治風險,如泰國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帶來比較尖銳的社會矛盾,而這正是一般企業沒有能力去應對的。
三、“一帶一路”建設的動因
“一帶一路”建設的動因,或者說是背景,主要有三點:一是中國已經具備了足夠的經濟基礎、技術基礎和精神基礎;二是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即“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勢互補;三是國際政治背景。
(一)經濟基礎、技術基礎和精神基礎
首先是經濟基礎。“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宏偉愿景,我們要具備相應的能力才可以實現它。自從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我們初步具備了搞“一帶一路”建設的能力,即資金、體量等。例如外匯儲備,我們的外匯儲備最高峰時超過4萬億。過去,我們利用這些外匯儲備在國外能買到三類東西:一是高科技的知識產權,如通過購買公司的形式獲得知識產權;二是基礎設施,如土地、電網等;三是外國國債,其中美國國債比較有保證,風險較低。目前,前兩類已經不太好買了,那接下來怎么辦呢?“一帶一路”建設正是順應國家的戰略要求,成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外匯儲備的一個途徑,長期角度上增長了中國的經濟和戰略利益。
其次是技術基礎。“一帶一路”沿線的很多地方都是自然地理條件復雜的高風險地區,需要我們具備足夠的技術支撐來進行建設。“一帶一路”建設絕對不是說搞就能搞的。例如北斗定位、中交建研發的衛星終端等,有了這些核心技術的支撐,我們的企業“走出去”就會更加順利。
最后是精神基礎。中國人敢于吃苦耐勞、面對挑戰,中國企業也更喜歡用中國人。很多工程、項目確實只有中國人才能去做、去完成。
(二)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具有強烈的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但普遍缺乏資金和技術,而“一帶一路”建設帶來了優勢互補,即中國的過剩產能可能就是別的國家的優質產能。同時,沿線國家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恰好中國這方面的實力發展起來了,能夠提供一部分的資金和技術。沿線國家大多不符合西方國家的發展援助標準,即西方國家所謂的發展援助都是有附加條件的,要先搞政治改革、經濟改革。每個國家都不希望在被強迫的方式之下進行改革,所以沿線國家在這方面與中國一拍即合,即中國一直主張不干涉內政。
“一帶一路”建設還有一個背景是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以及金磚國家等平臺面臨一些問題,而在世貿組織方面,中國則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挑戰。中國與東盟打造自貿區,帶來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從目前來看,中國和東盟的合作已經很成熟了,想要繼續推進的難度較大。另一個平臺是金磚國家,包括中國、南非、巴西、俄羅斯等國。總的來講,現在的金磚國家互補性不強。
(三)國際政治背景
國際政治背景主要指的是中美關系的變化。中美關系的過渡期大概是2009年到2017年。2010年以后,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美國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沖擊。美國開始把中國當作主要對手。
與此同時,中國的外交戰略也產生了變化。中國開始采取更加自信的政策,希望提出一些新的規則、建立新的機制,做全球治理的引領者。我們正在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由于現有國際社會規則對發展中國家不利、中國方面提出新的主張也沒有辦法付諸實施,我們就提出了“一帶一路”建設,并建立了亞投行的平臺,目前亞投行的參與國越來越多。
四、“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挑戰
“一帶一路”建設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內供給側改革如何平衡和相互促進;二是中國在國外進行投資,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所依仗的知識和技術是否足夠;三是中國如何應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后可能存在的競爭;四是目前的“一帶一路”建設可能存在的收回成本困難以及“滾雪球”效應。
(一)“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內供給側改革如何平衡和相互促進
供給側改革的目的是要去產能,即把鋼鐵等低端產能給去掉。但“一帶一路”建設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主要就是這些產能。相當于“一帶一路”建設又給這些產能提供了發展空間。針對這種矛盾,我們既要堅持供給側改革,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又要將之與“一帶一路”建設平衡地相互促進地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給這些產能提供一定的緩沖地帶,可以因地制宜地慢慢地改變我們的出口結構。
(二)中國在國外進行投資,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所依仗的知識和技術是否足夠
這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痛點。我們懂相關國家的語言和政策的人才非常稀少,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形勢普遍非常復雜,條件比國內惡劣,又經常有疫情、精神健康、交通、反恐、當地部落文化等情況出現。現在我們的企業出去以后面臨著很多由此產生的問題,跟當地的工人、政府打交道時,因不懂當地的法律、政治生態而吃了不少虧。我們現在也在努力給這些企業提供相應的咨詢服務,但是人才、知識技術的缺乏仍然存在。
(三)中國如何應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后可能存在的競爭
這是一個戰略性問題。目前,我們搞“一帶一路”建設采取的是開放包容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把經濟合作和政治關系區分開來。但從長遠來看,一些國家發展起來以后,可能就會成為中國強有力的競爭者。這是一個需要提前做好戰略考量的問題,即在開放包容的同時是否要有所區別。
(四)目前的“一帶一路”建設可能存在的收回成本困難以及“滾雪球”效應
目前的“一帶一路”建設側重的還是經濟,在經濟領域中側重的是基礎設施建設,但基礎設施建設是很難收回成本的,而且還會產生“滾雪球”效應。一般來講,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回收周期特別長,風險非常大,只有政府能做,而且還有“滾雪球”效應,即如果中間出了問題,到底要不要再接著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普遍比較落后,有些國家的政府不給擔保,這些情況都是比較危險的。我們在這方面有很多教訓,需要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之中時刻謹記:基礎設施一定要慎重,要尊重市場規律,要堅持政治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五、如何應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挑戰
應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挑戰,需要我們做到以下七點:
一是要戰略上積極,戰術上慎重,一個項目接一個項目地研究。我們要幫助周邊國家共同發展,就必須在哪些項目經濟效益可行、哪些項目對中國具有長期的戰略意義的問題上做好充分的研究工作。
二是要依據商業和市場化的原則去運作,不能僅僅考慮政治收益。
三是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承擔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提出倡議時,中央就已經高度認識到了“一帶一路”建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在建設過程中,中國和沿線國家必須既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也要充分獲得政府、企業、民間的一致支持。
四是要真正重視對周邊國家的研究,加大對國際問題研究的投入。中國的研究者缺乏足夠的資源從事深入的研究,長期以來又只重視大國、強國,對弱國、小國了解不多。其實很多時候給我們造成直接麻煩的正是這些周邊的弱國、小國,也就是說我們要確保擁有足夠的知識和人才為“一帶一路”建設保駕護航。
五是要升級國內的經濟結構,輸出高技術產品,依靠知識產權獲益。我們要促進而不是阻礙國內的經濟改革,即平衡供給側改革和“一帶一路”建設。中國發展最終是要依靠國內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一開始我們可以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慢慢地我們要轉向輸出高技術產品,讓人家真正喜歡上中國制造。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依靠知識產權獲益,也就是讓中國最終成為知識的提供者,掌握核心競爭力。
六是要重視經濟合作之外的其他領域交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老百姓,大都不關心你幫他們修了多少條高鐵,而是建了多少學校、醫院等能切實幫到他的設施。
七是要充分發揮企業和社會組織的主體作用。“一帶一路”建設光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更多的必須依靠當地的企業、當地的華人,以順利規避建設中的種種風險。
總的來說,“一帶一路”建設在過去幾年中取得了非常令人矚目的成就,成果包含預期,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堅強的領導能力和巨大的動員能力,也表明了中國希望為國際社會做貢獻的美好愿景。我們的期望是中國和沿線國家的優勢互補,以及通過推行更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規則實現共同發展。但總的來看,“一帶一路”建設的難度是比較大的,必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條件成熟的先做,條件不成熟的等成熟了再做,盡可能規避風險,真正使“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平等互利的國際合作倡議。中國的發展,最終還是要靠我們自己的改革和進步,“一帶一路”著眼于創造更好的國際環境,以便發出中國的聲音。只要我們自己通過改革釋放社會進步的活力,中國的崛起就是不可阻擋的。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