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邊的銅鼓寨,西邊的猴子嶺,各自以一擁入懷的姿態,伸展了手臂,合而形成石灣。灣里有水土,有繁衍生息,也便有了湘中石灣里。
銅鼓寨,像一個敦實的漢子。你叫他,他應你,你再叫,他再應你,回聲渾厚,酷似銅鼓,便給了他一個渾名:銅鼓寨。而猴子嶺,如今早已猴去嶺空,但余蒼翠。
陽光白云之下,青山延綿之間,有田園。田園是多少人的夢想,但有的已經沉寂在扼腕的嘆息里。而這里,你依然可見“有風自南,翼彼新苗”。疏落有致的瓜架蔬棚,淌溢著清新可口的芬芳。雞犬相聞的寧靜里,有家,有炊煙升起。家本是具體可觸的,生生不息,便成了精神里的東西,充滿著時光的悠遠,以及煙火相傳。石灣里的家,該有多少年了呢?
據《吳氏十修族譜》卷十第一頁記載:“我信祖攜眷創置大坪。”信祖,明萬歷十年生,即公元1582年。大坪乃石灣的前稱。李氏族譜載:如圣公,1756年率五子從龍蕩塘灣遷徙至石灣里。正是這如圣公遷至此時,有族老戲曰:這左一石山,右一石山,不過是連起來轉個大彎,就是個“石灣里”。石灣里的名號自此而起。謝氏肇基祖——原珍祖,于1686年左右遷至石灣里……
這里古院落尚存,叢叢翠竹掩映之中,青磚黑瓦,古樸門樓,雕窗飛檐,將人的思緒帶入幽遠古緲。務本園是其一,槽門書“務本園”三字,乃湘中有名的書法家謝疊青的處女作。務本園取名自《四書》:“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其二俗稱“花屋里”,槽門書“崇正園”,門前大青石砌成的月臺堅固如初,打磨著歲月的光澤。過槽門往里,正屋門上書“錦星門第”。其三為 “壽松園”,二正二橫的四合院結構,名醫鳳芝先生宅第。宅旁藥堂,朱砂書寫的“壽世堂藥材”五字,雖櫛風沐雨,卻仍未失去那一抹鮮紅。藥堂內有自制門聯“半天風月,三島云煙”,懸中堂“懸壺濟世”“袖里乾坤”“壺中曰月”,均是有一手好書法。時光淘漉,依然難掩石灣里蘊藏的文韻光華。
這得益于石灣里一脈相承的崇文重教,唯如此,方有流傳至今的文化建筑、文化記載、文化儀式感。
修譜是石灣里的要事。據說,李氏五修、六修譜時,設九個公案。六修時還請了七龍共舞。到七修譜時,上“豬羊祭”,按傳統打三天保醮。想象這些熱鬧壯觀的場面,便有一種濃烈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石灣里辦學歷來興盛。一位稱“崇岳公”的鄉賢主修“岳公書屋”,辦學到1951年。同時期,女鄉賢鄧太君修建“八角樓”,用以授學。1935年左右,鳳芝和澤田兩位族長出資辦新學。村里曾有文昌閣,閣旁有“惜字爐”,寫過字的紙必須焚化,以示敬畏。在一棟磚、土、木混合結構的百年老屋前,有幾塊奇怪的石頭,極少人知道這就是維梓石和上馬石。維梓石是古時的桅桿石,是功名的象征,也是崇文重教的標志。過去達官貴人從維梓石前經過,騎馬的下馬,坐轎的下轎,以示尊重。
在如今石灣小學,一個面色紅潤的女校長,逢人便講在石灣里任教的幸福。她說每天清晨被清脆的鳥鳴喚醒,踩著輕盈的步子來到學校,面對400多個花一樣的面孔,覺得心是滿的,每天都無比充實。講起村里如何支持學校,給學校捐贈書籍,村干部每年在教師節親自下廚做飯菜給老師們吃等等,如數家珍。
“文化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持著的社會共同經驗。這樣說來,每個人的‘當前’,不但包括他個人‘過去’的投影,而且是整個民族的‘過去’的投影。歷史對于個人并不是點綴的飾物,而是實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礎。”這是費孝通《鄉土中國》中的經典語錄。
遂想起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文韻乃石灣里之本。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