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非遺館新春開館,小朋友在體驗竹編制作。 通訊員 攝
泥書傳承人劉上四在創作堆字牌匾。
通訊員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周云武
有一種文化,創造的結果是有形的,而流傳的過程卻是無形的。人們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沙市雨花區紅星市場西邊,有一座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人們習慣叫她“雨花非遺館”。2月12日,農歷正月初八,春節放假之后這里正式開館。記者踏著乍暖還寒的春流,迎著開館的喜慶氣球,邁進了非遺館。
“我今天不溜館,專門聽你講故事。”與非遺館館長鄧運姣握了握手,記者開門見山。
鄧運姣滿面春風,像往日一樣親切,微笑著卻又語氣略顯沉重地說:“故事都裝在我心里。”她的丈夫郭存勇則像個聽話的孩子,站在一旁沖她笑笑,又沖記者笑笑。
“變賣家產我也支持你干”
鄧運姣與郭存勇都是永州新田人,早年在新田做手藝、辦家具廠起家,一路打拼到長沙,與其他3位股東一道租下了現在這個當年是倉庫的2.4萬平方米場地,經營實木家具。憑著郭存勇從小拜過3位師傅練就的精湛木工手藝、股東們雄厚的資金和超前的經營理念,生意甚為紅火。兩口子資產積累過了億元,日子越過越舒坦。
或許,手藝人有一種工匠情結。郭存勇走南闖北見多識廣之后,慢慢發現真正的手藝人越來越少了,學手藝的也越來越少了,有些民間的技藝正在失傳!
2014年的一個秋夜,望著窗外的明月,郭存勇輾轉反側。
“怎么回事,最近好像心事重重?”鄧運姣問。
“我不想做家具了。”丈夫緩慢地說。
“干什么?”鄧運姣彈坐起來。
丈夫把創辦“非遺館”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講了一個多小時。
半晌,鄧運姣沒好氣地說:“生意做得好好的,你就是愛折騰。”但在心里,她愈加敬佩起丈夫來。
第二天,郭存勇跟股東們商量,兩位股東當即表示退出。
一位生意上的長期合伙人,跟郭存勇親如兄弟,勸他說:“你搞這事是燒錢,賺不到錢的。”
郭存勇倒挺堅定:“燒錢也要試試,那么多好東西失傳,我睡不好覺。”
“那不是你我小人物管的事。”
“你沒學過手藝你不懂。”
見郭存勇似乎九牛拉不回,好友說:“好吧,我不再攔你。你哪天破產了,我留一百萬給你養老。”
看見丈夫紅紅的眼睛,鄧運姣沖上去拉住郭存勇就走,邊走邊大聲說:“干,咱們干!變賣家產我也支持你干!”
“只要你來,一切好商量”
兩口子手頭收集了近百位各類手藝人的名單,從2014年10月開始,郭存勇逐一登門拜請,鄧運姣在場館負責接待安置。
劉上四,湖南邵東人,泥書傳承人。所謂泥書,就是以桐油、糯米等混合原料為墨,以小勺子為筆書寫牌匾。字體飽滿蒼勁,久不褪色脫落。2015年秋天,郭存勇登門時他已60歲,早已改行做油漆生意,帶著小孫子享天倫之樂。郭存勇說明來意,劉上四搖搖頭:“祖傳的手藝早就不中用了,現在牌匾都用電腦刻字,玩不過人家。”
郭存勇開導他:“鄉下不行,省城行。那里文化人多,會有市場的。”郭存勇在一樓給他一個門面,貼錢幫他裝修,免租金。
3個月過去了,劉上四沒接到一個單。他急,郭存勇兩口子更急:人家好好的生意和生活,硬把人家拉來,活不下去怎么辦,這不害了人家?
兩口子夾著做好的牌匾四處奔波找市場,找需求,做宣傳。幾天后,第一單來了。又過幾天,10多份訂單涌進來……兩年后,劉上四在長沙買了房,把孫子也接過來了。門面租金繼續在免。郭存勇說:要放水養魚。
2015年5月,韶山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郭存勇現場發現一位高度近視的老人剪字功夫了得,急忙擠上去打聽。老人名叫洪源,株洲攸縣人,號稱“中華一刀剪”,是世界吉尼斯紀錄保持者。一把剪刀玩得溜溜轉,大字可剪上千平方米,小字可剪一平方厘米,1字、10字、一首詩均可一刀剪成,遮眼剪、雙手背后反剪均游刃有余。
按同樣的待遇,郭存勇兩口子把老人安排在二樓,給了他50平方米的工作室。
2017年4月17日,鄧運姣帶著老人及其作品前往阿聯酋迪拜參加博覽會,阿聯酋聯邦的一位酋長看過“中華一刀剪”的作品后,提出讓老人現場表演。老人當即剪了一個“福”字送給酋長,酋長對他的剪字技藝贊不絕口。當工作人員介紹了中國“福”字的寓意后,酋長雙手捧著“福”字一直到巡館完畢,身邊人員欲幫忙拿一拿也不許。同去的湖南省政府領導事后感嘆:“這就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尊嚴和魅力!”
將近5年,一個又一個非遺傳承人被他們請來了,一個又一個身懷絕技的高手被他們接來了。按照郭存勇的話說:“只要你來,一切都好商量。我們千方百計也要為非遺安好家。”
“你們干了一件政府想干也應該干好的事”
的確,他們仍然在“燒錢”。
幾年來,他們的幾千萬現金全部砸進了非遺館,不僅沒有賺錢的回報,每年還要繼續承擔上千萬的運營成本。前年、去年,他們已經開始變賣原有的某些資產,以保證場館運轉。
困難的時候,曾經員工3個月發不了工資。但員工們似乎特別理解他們的難處,認可他們的追求,私下里相互借錢周轉也從不提工資的事。鄧運姣的老父親也是員工——一位在場館值晚班的保安。前年冬天的一個晚上,老父親把自己積攢的一疊錢悄悄塞給鄧運姣,鄧運姣頓覺所有的壓力、委屈、痛楚一齊襲來,不由自主地把頭埋進父親的胸膛,失聲痛哭。父親輕輕拍拍她的頭,哽咽著說:“妹子,會好的,慢慢就會好起來的。”
“這不,現在不就好起來了!”今天,當鄧運姣談起當年情景的時候,盡管依然流下了眼淚,卻很快破涕為笑。
鄧運姣介紹,非遺館的發展引起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關注。2017年6月,一位省委領導慕名而來,在館內走了不到一半,拍著郭存勇的肩膀連聲說:“好,好!你們干了一件政府想干也應該干好的事。”長沙市將這里確定為“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已連續兩年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雨花區專門在非遺館設立了“專項建設指揮部”,展開全方位服務。
如今的非遺館,已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項目359個,200余名非遺傳承人常年在這里盡情展示他們的“獨門絕技”,還開設了12家非遺傳習所,32個非遺研學體驗平臺。去年就接待了646個研學團隊,前來體驗的中小學生達5萬多人。人們來這里“看非遺、品非遺、玩非遺、學非遺、買非遺”,盡享非遺產業鏈上的無窮樂趣。
雨花非遺館現在的名聲可大啦。云南的非遺傳承人來了,貴州、重慶、四川的非遺傳承人來了,西藏還在這里布置了山南特色文化產品展廳。
2018年,可謂豐收的一年。雨花非遺館被國家教育部評定為“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湖南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授予“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基地”,郭存勇入選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強”……一連串榮譽和獎牌被他們扛了回來。國內外諸多文化活動中,金獎、銀獎等一個又一個桂冠也被他們摘了回來。
更為可喜的是,一批80后、90后年輕人在這里接過了非遺的夢想,接力前進。
“產品自有價,傳承價更高”
“什么時候能夠賺錢呢?”記者的情緒似乎一下子很難從他們談起的過去的困境中跳躍出來,禁不住問。
鄧運姣顯然已因當下的繁盛驅散了回憶的沉重,臉上洋溢著幸福,呵呵地笑著說:“現在有相當一部分項目和門店已開始盈利,有的月收入有幾萬了。看到他們賺錢,我們兩口子比自己賺錢還高興。”
記者了解到,整個非遺館創作或生產的非遺產品已逾萬件,一大批文化產品飛進了尋常百姓家,與其說走向市場,不如說走俏市場。
“貴嗎?”記者問。
“有的貴,有的也不貴。看品質,看品位。”一直很少開口的郭存勇搶過話頭回答。
“文化當然不是用來賣的,而是用來品的。但文化更不應該成為天上掉下的餡餅。從手藝人的角度看,從工匠的角度看,從非遺的勞動技能和歷史傳承上看,文化消費應該是更高價值的消費。說得有文化一點,叫產品自有價,傳承價更高。”郭存勇的這番話,聽起來感覺尤為厚重。
怪不得鄧運姣過去直呼他老公,現在改稱先生了。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