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形山篝火會。
楓香瑤寨舞龍燈。
花瑤長桌宴。
本文所配照片均為諶許業攝
被譽為“云端上的民族”的花瑤,是瑤族的一個分支,居住在雪峰山北麓溆浦與隆回兩縣交界之處。這里海拔1000多米,人口1萬多,原來都歸屬溆浦縣,上世紀50年代一分為二,分屬兩地,從此相鄰卻相隔。文旅融合打破了地域界限,帶來了花瑤的大團聚、大融合。花瑤一家親,文旅一線牽。人們由衷感嘆:“這是雪峰山多年未見的大花瑤盛景!”以絢爛文化為魂,以奇絕山水為景,“大花瑤”這一湖南文旅融合的新地標脫穎而出。
湖南日報記者 金中基
“楓香瑤寨,農歷正月初二花瑤大拜年。”
大年初一晚,我從微信朋友圈里得知這個消息,翌日一大早就從老家溆浦思蒙趕去看熱鬧。從思蒙到楓香瑤寨要經過縣城,思蒙到縣城的路還算順暢,出縣城之后車輛便似螞蟻搬家一般排起了長龍,擁堵不堪,一打聽都是去楓香瑤寨的,本來不到一小時的車程,卻走了兩個多小時。
歲在己亥,春來景麗。掛在半山腰的楓香瑤寨,早已人聲鼎沸,熱氣騰騰。一座四合院式的木樓大紅燈籠高高掛起,歡慶的鑼鼓在濃濃的年味中敲響。200多名花瑤同胞,身著節日盛裝,一路吹吹打打、龍騰獅舞,從高山瑤寨趕來拜大年。
這次來拜年的花瑤同胞來自溆浦、隆回兩地。他們相隔在山這邊與山那邊,由于行政區域分屬兩縣,平時少有聯系往來,這也是許多年來頭一回相聚在一起。兩地花瑤習俗相同,言語相通,在分隔幾十年之后,今天又走到一起,親熱之勁似山水相依相擁,如歌舞歡騰不絕。
為什么他們今天能相聚在這里,一起喝酒,一起唱歌,一起歡笑?
世事皆有緣。是文旅融合打破了地域界限,帶來了花瑤的大團聚、大融合。
花瑤一家親,文旅一線牽。人們由衷感嘆:“這是雪峰山多年未見的大花瑤盛景!”
緣起
說起花瑤的今天,必然要說到一個人。他就是湖南雪峰山生態文化旅游公司實控人陳黎明。
做過伐木工,當過兵,下過崗,他沒想到,與3個戰友籌了3萬元錢養豬,卻成了氣候,當上了上市公司董事長。可就在幾年前,正當事業如日中天之時,他卻選擇退出職位,歸隱山林。
對他的選擇,人們深表驚異:一個大公司的老板,不去一線城市、國外發展,卻偏偏到這大山里做什么?
他在雪峰山腹地穿巖山的小木屋里住了下來,開始了二次創業,成立了湖南雪峰山生態文化旅游公司。
在山里轉悠了一陣子,他請來篾匠趕制龍身、龍尾、蚌殼燈,又找來會舞燈的好“角子”,再找來一幫年輕人排練,那一年春節,山里失傳多年的龍燈舞了起來。
搞旅游,不是建賓館,修游樂設施?為什么要去弄老皇歷的龍燈?人們不理解。
他又把失落在民間的漁鼓、三棒鼓、木腦殼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人找回來,還給他們每月發補貼。
“流芳千古的雪峰山文化,已經浸入我的骨髓里。”陳黎明當時是這樣說的,“這些民間老藝術家生活貧困,樂于堅守,他們是我的父輩,永遠值得尊敬!”
忽然有一天,楓香瑤寨的游客像牽線似地來了,他們是奔著龍燈、鼓舞等民俗文化表演來的。寬大的院落里里外外站滿了人,樓上也是密密麻麻的人,公司為安全起見,只好請執勤的把住幾個樓梯口不準再上人。
文化的巨力,對于旅游的推動之大,人們沒有想到,可能陳黎明最初也沒有想到這一層。
楓香瑤寨火了!
“這是無中生有!”湘籍作家彭見明對此事如此評價。我認為,既對,也否。確實,如彭見明所說,在看似無張家界一樣獨特自然景觀的情況下,“楓香瑤寨”創造了湘西旅游新傳奇,但它有綿延幾千年的雪峰山瑰麗的民俗文化作底色。盡管有的民間傳統技藝已經失傳,可文化的根依然在那里,生息不滅。
光有一個楓香瑤寨是不夠的。
有人說,陳黎明的眼光要比別人遠看30年。
在離楓香瑤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高鐵溆浦南站,在離高鐵溆浦南站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山背花瑤古寨。
高鐵站與花瑤古寨,本來是兩不搭界,陳黎明卻把它們想到了一塊。
“望到屋,行得哭。”瑤山千百年來行路最難。雪峰山公司投資,把30公里的水泥路拉進了瑤山。
“這個機遇抓對了。”陳黎明說,非常看好高鐵帶來的文化旅游商機。滬昆高鐵開通之際,他組織了一支十多人的花瑤演出隊,隨省旅游部門組織的“滬昆穿越之旅”表演花瑤節目,在上海引起轟動。
與老百姓打成一片,喜歡交朋友,這是陳黎明的一貫作風。他與穿巖山“祥婆”、花瑤古寨“瑤王”稱兄道弟,大碗喝酒,好得不得了。
人稱“瑤王”的楊庭洪,是溆浦縣葛竹坪鎮山背村人,開了一個農家客棧。自從瑤山通水泥路后,他每年都率眾來拜年,今年已是第5個年頭了。“旅游旺季,每天都有游客上山,接待不贏。”楊庭洪說,自己的農家客棧一年賺個幾萬元,山寨里20多家客棧生意都不錯。游客有長株潭的,還有香港、臺灣的,就連世界知名徒步專家也慕名而來。
山問
山背這邊客人多人氣旺,虎形山那邊卻冷火清煙。
一樣的山,一樣的天,為什么境況卻不一樣?
瑤山在呼喊!
面對溆浦山背花瑤文化旅游的火旺景象,隆回虎形山的花瑤同胞坐不住了。
花瑤是瑤族的分支,居住在雪峰山北麓溆浦與隆回兩縣交界之處。這里海拔1000多米,人口1萬多人。花瑤被譽為“云端上的民族”,原來都歸屬溆浦縣,上世紀50年代一分為二,分屬兩地,從此相鄰卻相隔。
花瑤文化歷史悠久。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記載其祖先“積織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花瑤”也因此而得名。
花瑤人非常聰慧,他們把太陽的七彩光芒編織在服飾上,艷麗無比、火辣搶眼。古樸、精致的花瑤挑花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里的“嗚哇山歌”“灘頭年畫”也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里的紙扎藝術、雕花工藝以及草龍燈、蠶燈、吆喝燈、鵝頸燈等,上世紀50年代就被拍成電影紀錄片;打泥巴訂婚、頓屁股等婚禮習俗,完整地保留了母系氏族時代的遺風。
尤其是始建于秦漢的花瑤梯田,從海拔300米的山谷一直伸展到1400米的山頂,層層疊疊1000多級,蔚為大觀,是我國目前已知規模最大的原始梯田之一。
因其特有的花瑤文化和雄偉、遼闊、壯麗的花瑤梯田,“花瑤奇觀”備受世人矚目。
隆回縣退休干部老后,本名劉啟后,人稱“花瑤通”。他幾十年來奔波在瑤山,記錄、挖掘、研究花瑤文化,花瑤人很多都認得他。而今滿頭白發、矮矮墩墩的他,背著相機滿山跑,閑余時還來個“金雞獨立”。因為在研究花瑤文化方面的突出貢獻,他獲得了“全球華人2014中華文化人物”殊榮。
花瑤文化的光環和魅力,也曾讓隆回虎形山躍躍欲試。
可是,夢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最初開辦的農家客棧,大多用來接待單位請來的客人。引進的投資商建了個半拉子工程,開溜了。
虎形山花瑤風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盡管起了個大早,命名近20年也沒有真正搞起來。
“山還是那座雪峰山,人還是那些花瑤人,為什么山背旅游風生水起,虎形山就沒個響動?”隆回北網“三劍客”之一的“湖南雪峰山”說,他們一幫熱血網友多次向縣里呼吁走融合路,打“大花瑤”牌。
“虎形山要融入雪峰山旅游。”湖南省旅游學會會長熊健在隆回召開的研討會上態度鮮明地提出,要按照省里構建的雪峰山旅游大格局發展思路,拓展旅游扶貧的“雪峰山模式”,惠及更多百姓。
順應花瑤同胞關切、雪峰山文旅融合的大勢,隆回縣委書記王永紅帶隊來到雪峰山公司,請陳黎明團隊出山,共同開發虎形山旅游。
雪峰山區的溆浦、隆回交界之處屬高山臺地,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處。雪峰山公司早有跨區域開發的想法,隆回登門請賢正中下懷。
雙方一拍即合。
2018年9月,雪峰山公司進駐后,經過短短幾個月時間奮斗,成功把虎形山打造成了國家3A景區。
情切
依照花瑤的禮數,拜年是要回拜的。
陳黎明每年堅持回拜,今年不同的是,他要回拜山背、虎形山兩處。
大年初三,他先去山背花瑤古寨,再到虎形山瑤王古寨。
在虎形山瑤王古寨,適逢修復開工儀式,沖天的炮聲回蕩在瑤山的春天里。
工地指揮部負責人周生明是陳黎明團隊的得力干將,曾負責開發山背花瑤古寨。他自豪地說:“我們就是要把民族的東西修復好,聯手打造‘中國最美花瑤景區’。”
這一天,虎形山花瑤同胞以最隆重的禮儀接待。
一眾花瑤姑娘,身穿艷麗服飾,手持橘紅傘子,分成兩隊相迎,跳起歡快的迎賓舞。敬攔門酒,唱瑤山歌,圍著篝火一起瘋狂。
是啊!這段時間,虎形山已經開始變了。到山背的路連通了,瀑布景區修復了,游步道建起來了,瑤王古寨的門樓也正在修復之中。花瑤同胞的臉上綻放了笑顏。
2018年12月24日,是雪峰山公司給民工發工資的日子。虎形山瑤族鄉崇木凼村貧困瑤胞沈詩凡高興地領到當月4000余元工資。當天,虎形山景區內參工參建的231位貧困農民,也像沈詩凡一樣領到了工錢。
在家門口建景區,在家門口領工錢,對于花瑤同胞來說,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旅游熱,產業興。步要妹是一位年輕的省級花瑤挑花非遺傳承人。她與120名瑤族婦女組成了挑花藝術合作社,生產的挑花產品十分走俏。步要妹的挑花作品《蛙魚戲水》入選2018潮州國際刺繡藝術雙年展。花瑤歌王蒲德奇也拉起了隊伍,演出深受游客歡迎。
神韻雪峰如詩如畫,“大花瑤”從中款款走來。
以絢爛的文化為魂,以奇絕的山水為景,“大花瑤”無疑是湖南文旅融合的一個新地標。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