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村里碰到出來散步的施成付老人,談到今天的幸福生活,老人喜笑顏開。
▲“幸福人家酒坊”的楊東仕和老伴龍冬姐站在自家大門口,向記者揮手告別。
肖云九 攝
湖南日報記者 楊丹
遠山如黛,青峰嫵媚,笑意盈盈。
2月6日,農歷正月初二。立春后的第三天,艷陽高照,碧空萬里,春節期間難得的一個好天氣。當結束一天的十八洞走訪,驅車踏上歸程時,我心中是滿滿當當的興奮和感動,忘不了那山,那水,那一張張燦爛的笑臉……
不打“洋工”當支書
花垣縣十八洞村平均海拔700米,屬高山巖溶地貌,為純苗族居住區,轄梨子、當戎、飛蟲、竹子4個自然寨,6個村民小組,共240戶946人,人均耕地0.83畝,是一個典型的苗族聚居貧困村。
老村部位于4個寨子的交會處,現已改建成既有民族風格又兼具現代感的游客中心。新村部在犁子寨的入口處,村部左前偏下方,新修了一個停車場。這天人多車多,我粗略統計了一下車牌,有湘、蘇、粵、貴、皖、渝等10多個省市的。
村支書龍書伍中等身材,樸實憨厚,身穿一件紅色的沖鋒服,熱情地和我握手。這是個有故事的人,來之前就聽說了他放棄在阿聯酋迪拜打“洋工”的高收入,返鄉創業并于2017年1月當選了村支書。
上世紀80年代,龍書伍曾到吉首上過高中,屬于當地少有的文化人。高中畢業后,在村里當過會計,后來到浙江打工,再后來,出國打起了“洋工”,每年收入有15萬元,是他現在當村支書收入的5倍。
“收入的差距還是蠻大的,你當初是怎么想的?”我單刀直入地發問。
他遙指著前方的那條路說道:“我到吉首讀書時,那時不通大路,走的全是山路。這條路的前身是一條巖頭泥巴壘起的村級路。那是1998年到2001年我當村干部時,和村民們一起一鏟子一鋤頭挖出來的。當時我一年才掙500塊錢,不得已,為了生計出去打工。現在十八洞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我想將外面學到的理念和技術帶回來建設家鄉。”
“原先在廠里打工錢雖然多,但人像個機械,只管做事。現在回到家鄉,腦殼要想事,責任也大,每天有做不完的事,但人很充實,有成就感幸福感歸屬感。”
幸福人家真幸福
從新村部出來,我順著人群往梨子寨方向步行。一路上,人流如織,坪壩里,有賣油粑粑、燈盞窩的,有烤火腿腸、玉米棒的,有拉琴唱戲的,歡笑聲不絕于耳。
75歲的退休教師楊東仕和老伴龍冬姐正坐在自家的幸福人家酒坊里,向前來買酒的幾個外地游客介紹著自己的糯米酒和包谷燒。酒坊用苗家的藍色印花布作主體裝飾,極具民族特色。
這個地方原來是楊家放雜物的茅房,后來改建成了酒坊。酒坊對面是正屋,大門兩側掛著一副紅底金字的對聯:共產黨領導福澤萬代,習主席握手溫暖人心。橫批是:幸福人家。
對聯的由來有一個故事。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十八洞視察那天,習總書記一行正由下往上走,碰上準備出門的楊東仕。楊東仕認出了習總書記,不敢相信,一下子呆住了。習總書記主動走上前,和楊東仕握了手,并親切交談。
晚上,楊東仕激動得輾轉反側,無法入眠,第二天一早,就寫下了這副對聯。
幸福的又何止楊老師一家?據龍書伍介紹,梨子寨共有28戶人家,開了10家農家樂。
“今年游客多,生意好,寨子里比花垣街上還熱鬧。”“愛在拉薩”飯莊主人楊秀富忙得很開心。
“感謝黨,感謝習總書記!”80多歲的施成付老人穿著藍色加絨棉衣,頭戴鴨舌帽,兜里揣著一個智能手機,正在村里四處轉悠。提到如今的日子,他笑得合不攏嘴,脫口而出的是心中最真切的感恩。
施成付家住在梨子寨的最高處,風光好,視野開闊。當初窮得“上個廁所還要打把傘”“開座談會家里湊不齊5條凳子”,現在廚廁改造一新,屋前坪的泥巴地鋪上了青石板,并取了個名字叫做“感恩坪”。兒子和媳婦開了一個“巧媳婦”農家樂,一年收入保守估計也有二三十萬元。
脫貧又脫單
在村里,施六金和龍先蘭可謂是一對“難兄難弟”。因為貧困,三四十歲還打單身。如今,兩人相繼脫貧又脫單。
施六金的家在梨子寨山腳下,父親去世了,他和老母親相依為命。在“村民思想道德星級評比”中,施六金一開始被評為兩星。他感到臉上掛不住,當天晚上就將“牌牌”扯下來了。
在村支部和扶貧隊的幫助下,施六金搞農家樂賣酒,又參加了村里的獼猴桃產業開發。去年,他如愿當上了新郎,門上也換成了“四星牌牌”。緊挨著老屋,一棟兩層樓的新房已拔地而起。雖然還沒有完工,墻沒砌磚沒封,但屋架子已全搭好,瓦也蓋好了,比舊屋又高又大又氣派。
“新屋建好后,準備擴大農家樂的規模。”施六金語氣中抑制不住興奮和憧憬。
走出梨子寨,穿過一條約800米新修的石道長廊,就來到了竹子寨。貧困孤兒龍先蘭就住在這里,村里開展“五興”互助基層治理新模式,他和村支書龍書伍結成互助對子。龍書伍幫助他貸款5萬元養殖蜜蜂。從4箱、14箱,一直到100箱。龍先蘭的甜蜜事業越做越大,不僅致富了,還娶了個漂亮媳婦,日子過得比蜜還甜。
媽媽回家了
貧困曾像一把枷鎖,鎖住了村民的笑容和希望。65歲的老村支書石順蓮是由外寨嫁過來的,對當初的苦日子記憶猶新。
“我是1976年嫁來的,當年11月大姑子生了個兒子,坐月子時連紅糖水都沒得吃。”
石順蓮勤勞善良能干,是當地有名的女能人。年輕時學過接生技術,當過村婦女主任。幾年前,年紀大了,卸任了村支書,依然閑不下來。她在家里成立苗繡合作社,搞苗繡培訓,帶領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創業,讓寨里的苗族婦女賺錢理家兩不誤,得到了村民們的歡迎。
石順蓮的家在飛蟲寨。飛蟲寨傍山而建,寨子入口處就是老村部。她將家里與堂屋并排的3間房布置成苗繡工坊,走進她的家,就像走進苗繡展廳。地上鋪著復合木地板,墻上掛著苗繡的介紹,最右邊的房間陳列展示著各種苗繡制品,有提包、衣服、鞋墊、抱枕、花邊等等,種類豐富,琳瑯滿目。
“我們一共有54個繡娘,8個是非遺傳承人,與全國4家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長期供貨。一般人均每個月可以賺個一兩千塊錢,碰到有大訂單的時候,手腳快的可以拿到三四千。現在,許多婦女都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里繡東西賺錢。小孩子們最高興,開心地講‘媽媽回家了’!”
除了苗繡,其他產業也在積極發展中。2018年9月4日,204戶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十八洞農旅農民專業合作社,因地制宜確定了勞務經濟、特色種植、特色養殖、苗繡、鄉村旅游5大產業,形成產業扶貧合力,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根本轉變。全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長到2018年的12128元。
人心不再“貧困”了
大年初二這天,花垣縣雙龍鎮鎮長麻輝煌也來到了村里。十八洞村屬雙龍鎮管轄,麻輝煌對十八洞的情況了如指掌。
麻輝煌個子敦實,濃眉大眼,動作利索,是個典型的苗家漢子。他操著濃重的苗族口音說:“昨天來十八洞參觀的人實在太多了,估計有2萬多人,堵車,支書龍書伍帶著人疏通交通,大家一直忙到晚上6點多才回家。今天,我擔心他們忙不過來,專門過來看一下。”
“十八洞變化太大了,不僅脫貧致富了,生活也越來越方便。現在村里開通了e路通,實現了‘村民辦事不出村,最多只跑一次路’的目標。在村部就可以將‘生老病死’等相關事務辦好,比如準生證、老年證、醫藥費報銷已能就近網上辦理,下一步還可以辦理身份證,大大降低辦事成本,村民們拍手叫好。”
變化的不只是外在,精準扶貧還激發出了村民們走出貧困的志向和內生動力,“投入有限、民力無窮、自力更生、建設家園”的十八洞精神成為村民的精神食糧,由“要我富”轉為“我要富”,人心不再“貧困”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作為全國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演繹的正是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的故事。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