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平
久違的斜陽翻進我窗口的那個下午,突然接到新湖南客戶端總部記者劉瀚潞的電話:“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今天去世了,享年65歲。”我大吃一驚:這么優(yōu)秀的作家和好人,怎么喊走就走了呢?
劉瀚潞說,“有一年中秋,林清玄先生曾到岳陽尋茶,你當時曾接待過他,是否還記得當年的事?”
記得,記得。不是尋茶,是為了理想而來的。我一直固執(zhí)地認為,林清玄先生是最有理想的作家,最有責任感、使命感的作家;他們夫婦倆都是有理想的人。
與他奇妙地相遇:
他像一位不懈耕作的農(nóng)人
我好像是從《讀者文摘》上開始讀林清玄先生的。那時《讀者文摘》還沒改名,常摘登林先生的精品。印象中,他的文字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清詞麗句,玄思妙想,有一些淡淡的禪味。
從來就不敢想去海峽對岸造訪,也沒料想會在本土遇見林清玄先生。命運卻安排在家門口與他奇妙地相遇。
那是2000年中秋。林清玄先生帶著他的太太方淳珍女士,坐著一輛綠色面包車,悄然駛進這座江南古城。好友囑他聯(lián)系我。我就在江南金秋的暖陽里守候著一位老記者、名作家。
林清玄先生曾做過10年記者,也曾從事出版、電視、電影工作,豐富的歷練使他成為文化藝術(shù)領(lǐng)域里廣聞博識的通才。他告訴我,他有每天寫作3000字的習慣。這讓我感覺,他不僅是一位作家,更像一位在田地里不懈耕作的農(nóng)人。
“林先生在臺灣素有快筆之稱,是臺灣地區(qū)作家中高產(chǎn)、多產(chǎn)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字獎項最多的一位。”方淳珍女士告訴我,林先生從17歲開始創(chuàng)作,1976年出版處女作《蓮花開落》,至2000年已出版作品集114部,在大陸也出了20多部。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學界內(nèi)外,他的作品終于與宗教相遇,沐浴在一片梵樂、馨香之中,逐漸流淌出一種浩然之氣。1999年,他又推出“有聲書”,用光碟的形式使讀者更易接受,并進入他的禪心佛境。林先生看到一些作家往往有個非寫作動機的“名分”,很是驚訝:“做一個純粹的作家已經(jīng)很不容易,為何還要去爭名奪利呢?”
來岳陽只為品茶:
對這滋味牽腸掛肚
首次登臨岳陽樓,面對水天一色,林先生若有所思:“岳陽是歷史文化的一個標地。歷史的尊嚴、文化的驕傲在這里特別凸顯。我也逐漸理解了杜甫,理解了毛澤東書寫‘老去有孤舟’的心境了。”
“幾朵粉紅的蓮花,亭亭于田田碧綠,雖倏忽而過于眼,心中卻已有美麗之蓮。”此時,正是蓮蓬熱銷季,當我路上思索拿什么宴請我的偶像級寫家時,我首先想到的是蓮蓬。林先生竟意外地喜歡,孩子似地吃得津津有味。他說,他與太太在臺灣沒吃過這種東西。方淳珍感覺“有一種珍貴的清新味道”。她說,蓮花荷葉似乎都只是供畫家用來畫畫的。在岳陽,林先生吃得最多的便是蓮蓬。
不過,君山是林清玄漂洋過海來岳陽的重點,只為品茶。他說,去年在重慶飲過君山銀針茶后,他便對這滋味牽腸掛肚。所以,他忙里偷閑,從臺灣經(jīng)香港飛長沙,來到了岳陽。
坐在“白銀盤里一青螺”的君山島上,看著碧綠的貢品茶銀針在杯底一根根立起來,林清玄淡然一笑:“心情好時看君山茶是萬里飄蓬,心情不好時看,是刀槍林立。”他提筆給我寫下幾個墨汁散淡而神采內(nèi)斂的句子:“茶葉禪味,味味一味;詩心佛心,心心相印。”
與他心心相印的,應該是身邊的太太吧。黃昏時候,我陪他倆來到岳陽一家叫“江南布衣”的店坊,方女士挑了幾件最鄉(xiāng)土氣的衣裳,而林清玄為太太挑了一方顏色混濁黯淡的頭巾。方女士隨手輕輕挽在頭上,林先生陶醉地看了她好久好久。
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醉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這是他早年的一句箴語,后來譜成歌,很流行了一陣,至今想起,仍有懷舊的情緒。林先生是一個以愛為呼吸的人。方女士告訴我,有一回兩人去河邊散步,看到河灘上一只青蛙似乎要曬枯了,林清玄連忙跑將過去,將青蛙放回水邊。這是一只多么幸福的青蛙噢!
林先生初來乍到,我曾問他,是否要請當?shù)刈骷摇⒂浾呓哟?他連連搖手說,不用麻煩任何人,作家就是個寫作人,是寫文章的,不必繁文縟節(jié)地去客套和宣傳。所以,在岳陽我誰也沒驚動。倒是我,為他的理想和善良所感動,影響至深,至今難忘:這就是認認真真做好本職工作,盡力而為做些公益環(huán)保。可以說,他推動了我和我們江豚保護協(xié)會志愿者長年累月奮不顧身地救護被困、受傷野生動物,近7年間,我們救護、放生野生動物已達562只。此刻,我有理由欣慰,它們都是林清玄的“青蛙”。
“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wǎng)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林先生這條2019年1月22日發(fā)布在微博上的文字,成了他的絕唱。
現(xiàn)在,林先生乘鶴西去,我癡癡地想,先生應該是和我們救護的珍稀鳥類一起在飛翔……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wǎng)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quán)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shù)支撐:紅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