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
一到臘月,走在江南小城的街頭,就可嗅到一股熟悉的氣味,那是腌熏的臘味香。是從一只似封未封、似無煙卻有煙的大鐵桶里飄出來的,可飄很遠,魂魄似的黏著你,你忍不住地深呼吸,因太好聞了,那是鮮肉熏烤出的油脂香,還夾雜著燜燒的果皮香谷殼香,也許還有木屑香……
在家鄉,臘月里的太陽是寸陽寸金,哪家的竹竿都沒有閑時,小坪、院落、過道都支起了一根根竹竿,每根晾曬得滿滿當當,一字排開的臘魚臘肉臘雞臘鴨臘腸在提醒你,晾臘了,忙年了,又要過年了。
太陽底下,一家家主婦把腌缸搬了出來,將結實的蒲葵葉撕成一片片,蒲葉串臘味,再好不過,即使有點分量的一大塊臘肉,蒲葉也吊得起。當腌熏好的一缸臘味,一串一串地晾上了竹竿時,主婦們都樂得花開一臉。因經一雙女人的手,做出這么多可拴住一家老小味蕾的經典菜食,心里那個美滋滋的味,是沒法掖也沒法藏,咱們主婦就這點看家本領,一年忙到頭,沒什么可顯擺的,就顯擺一下過年吃食吧,能讓老老少少一大家子吃到香噴噴的臘味,能歲尾年頭多吃幾口開胃菜肴,就心滿意足了。
一天,走在通往家的路上,我一抬頭,看到一戶人家的陽臺上,一位穿著大紅大綠大花棉襖的小媳婦,雙手麻利地往竹竿上晾曬臘味,一串接一串,嘴也沒閑著,與對面陽臺上忙碌的大媽搭訕:“他哥嫂一家要回國來跟我們過年,咱給他們也晾點,他們呀,就惦念自己家鄉的臘味。”大媽笑道:“是啊,我這也是給孩子們做,他們說外面的山珍海味都沒有老媽的臘味香醇。”
家鄉制臘,百家百味。母親的臘味,就有自己的風味。她先斫來帶皮的前腿豬肉,因那里的肉質細嫩,肥瘦相間,砍成長條,烙凈毛刮凈焦印,放入大陶缸,撒上粗鹽,反復揉擦,如八角桂皮花椒茴香等香料粉末可以少一味,而家釀的甜米酒一定得灑,要顧及到溝溝壑壑邊邊角角,這是母親的獨創。每天翻動一遍,讓皮朝上肉朝下,使調料充分滲透到肉質里,使其入味均勻。腌上個五六天,用葵葉繩串起肉條,掛在通風處滴干水分后再熏烤。做臘腸,母親挑選鮮豬小腸,因它皮薄如紙,韌性極好,毛孔細小,烹飪時吸水性強,易熟易嚼。填充食材是五花肉,剁碎后配以土豆泥、核桃仁碎屑、香料、白糖、米酒攪拌均勻,鹽腌灌入腸衣中,然后熏炙。
熏臘味時,母親變廢為寶,讓做焊工的哥哥將廢棄的鐵絲鐵片焊制一只篩子,再揭掉一個廢油漆桶的底部,提個小火爐,到屋外找個避風又安全的角落,讓油漆桶圍著火爐,上面坐一篩臘味,封蓋好牛皮紙,用積攢的干橘皮來熏烤。在煙熏中,橘皮香慢慢滲入臘味里,熏得蠟黃冒油了,才晾上竹竿。如田魚、泥鰍、豬血丸子之類的用粗線串起來,雞鴨鵝大魚用筷子撐開,這樣晾曬,或風干,十天半月才可脫水。
凡是可下竹竿的臘味,母親總要挑揀一番,將色澤透亮、黃里透紅、凝脂瑩白、肉質緊密的留出來,那是上品,那個時候,母親臉上的笑容,那才叫一個踏實,因那樣的臘肉吃起來,瘦不塞牙,肥不膩口,佐咸菜干菜蔬菜都可,它就像個“和事佬”,懂得各菜的脾氣,有了它,佐辣椒不辣,佐苦瓜不苦,佐魔芋不麻,佐胡蘿卜不甜膩,方方面面照顧周到,蒸炒燉燜皆可成佳肴。所以,母親將一部分留下來待客,一部分送給平時幫襯過咱家的人家。
年節有臘味款待客人,母親就有了底氣。那樣客氣又方便。那時,客人來一撥走一撥的,很要菜肴對付。那一塊臘肉可應景三四次。來客了,母親就割一節硬邦邦的臘肉,浸泡在燙手的淘米水里,用絲瓜瓤擦洗干凈。再將一邊臘雞從掛鉤上請下來,又伸手到懸掛的竹籃里抓一把臘泥鰍,看了看,還不夠,又取一串田魚,淘洗好,搭配干菜蔬菜咸菜來烹制,或清蒸、或爆炒,或燉湯。爆炒時,姜丁、蒜苗一樣也不少,最后舀一勺甜酒糟除除腥味,壓壓火力,母親說甜酒糟既可提味,又不上火,還助消化。很快,滿屋飄香,灶臺上擺上了幾個大花瓷碗,一碗蘿卜干蒸臘肉,一碗陳皮燜臘雞,一碗刀豆炒田魚,一碗白椒皮炒泥鰍……我們姐妹循著菜香撲了過去,就不管規矩了,我抓雞腿,姐捏泥鰍,母親見了說:“行了行了,再饞就不像碗菜了。”結果,那些體態豐滿的大姨大姑,一動筷子就管不住嘴了,大快朵頤,一邊嗔怪母親壞了她們的減肥計劃,一邊又來一番自我安慰:“人家慈禧都偏愛這一口,沒能抵擋民間臘味的誘惑,何況咱們吃的還是香甜醇美的酒糟風味的臘味……”
瞧瞧,腌臘,熏臘,品臘,都嚼勁十足吧。其實,一串串竹竿上的臘味,就是一串串鄉愁,一串串年味家味,一串串歡喜故事。試想,咀嚼臘味話著家常,衍生出的一個個新年故事,不是更有嚼頭?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