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擔使命 潛心創作
湖北省文聯主席 劉醒龍
8月27日,我去屈原的出生地秭歸縣樂平里拜訪當地的騷壇詩社。騷壇詩社有600年歷史,像是歷史特意珍藏的一條文脈,生生不息,從未間斷。騷壇詩社成員全是當地農民,他們一代接一代地寫了上萬首詩詞,農閑時候聚在屈原廟前,用古老音韻相互唱和。這些連自己都不認為自己是詩人的農民,用寫在房前屋后的詩詞以及田邊地頭的吟唱表達普通人的努力和堅持。他們的平靜與堅守告訴我們,5000年文脈正在默默延續。文學創作猶如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猶如600年前的山山水水,不急不緩。
小時候就聽家中老人用“賢良方正”四個字形容故鄉的莊重與沉穩,自己都快成老人了,才領悟到什么是“賢良方正”,那便是沉穩、淡然與堅守。構成源遠流長中華文化主流的,絕不是獵奇,更不是狂歡,而正是這種“賢良方正”。創作如果脫離這種文化品格,個性再突出,風格再獨特,也只能是佐餐小吃而不是“正餐”,否則我們的社會肌體就會營養不良。真正的文學創作最忌諱急于求成、自以為是,許多所謂“深刻”的作品不過是個人主觀臆斷的文字游戲,與觸動靈魂是兩碼事,更無法呈現真實的中國。作家所需要的不單單是手術刀,更是自覺沉淀的寬大胸懷,飽含深意的沉著淡定與執著堅守。
習近平總書記說:“文藝只有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展繁榮;只有順應人民意愿、反映人民關切,才能充滿活力。”中國每天都在涌現各種各樣的新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跡,處處都有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動故事,為當下文學創作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富礦”。作家們如果依然不出斗室、不問世事,卻夢想寫出傳世之作,是萬萬行不通的。
沒有人比我們自己更能體會改革開放40年帶給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身處偉大時代的中國作家不僅要有直面現實的決心和勇氣,更要有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創作又不能不急。只要我們愿意為這個時代付出才華,苦練腳力、腦力、眼力、筆力,自覺用心用情用功創作,就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就能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學作品,不負時代與人民。
感悟生活 講好故事
電視劇《雞毛飛上天》編劇 申 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人民生活苦辣酸甜,有失敗,也有成功,有苦難,也有堅守,有迷茫,更有希望。無論是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基層有為干部,還是平凡卻又不甘平庸的普通人,人民才是時代的英雄,人民的故事才能撞擊出心靈的火花。這是我創作《雞毛飛上天》的心得體會。
動筆之前,我八赴義烏體驗生活,采訪數百人,與他們同吃同住。我參與小商販進貨出貨全部流程,親眼看到富二代對父母的叛逆與矛盾,我想寫他們的難、他們的心酸,更想寫出他們對自己人生的不甘和突圍。還有跟商販打成一片的義烏基層干部,“歸行劃市”制定好規則,鼓勵自由競爭,我以他們為原型,塑造出邱英杰這樣一個基層干部形象。
這部劇播出時,當地百姓晚上在廣場看大屏幕,就像小時候我們看露天電影一樣,一起鼓掌一起落淚,還有觀眾認出劇中人物原型。這是我從未有過的快樂,我感覺正和那片土地的人一起呼吸。拍攝后期,我還在改本子,寫了攤位升級,“義烏購”起來了;寫了互聯網,中歐列車發出去了;寫了列車,海外中轉倉又建成規模了。電腦里的劇本居然跟不上義烏現實的變化!那片土地讓我懂得生活的宏大與自己的渺小。創作者與生活是不可分離、互相作用的,我們挖掘生活,生活反過來也改變我們。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我提醒自己,現實題材創作一定要跟上時代,直面現實,播種希望,從火熱的社會生活中看到探索、堅守、奮斗與突圍,通過藝術創作向觀眾傳達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這正是藝術有益于世道人心之處。而要想真正匹配這一要求,就需要創作者具備過硬的轉化能力,把時代的偉大與人性的高貴轉化成讓人感動的人物與故事,把文學經典轉化成年輕人喜愛的影視作品。我一直在電視劇創作的路上探索前行,鍛煉和培養這種能力,期待為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以人為本 以文化人
薌劇《谷文昌》編劇 王文勝
今天,戲曲現實題材創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我們要牢牢抓住這一機遇,堅持以人為本,傳遞正能量,突出劇種特色,創作出唱得好、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奉獻給廣大觀眾。
首先,戲曲現實題材創作要以人為本。戲是演給人看的,必須讓觀眾坐得住、看得進去。這就要求現實題材創作尊重觀眾審美需求和欣賞習慣,通過塑造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人物表達真情實感,而不是矯揉造作無病呻吟,或是虛假空洞口號連篇。能夠引發觀眾情感共鳴的,永遠是樸實鮮活的舞臺形象、生動細膩的人物性格。薌劇現代戲《谷文昌》正是從真情實感切入,在谷文昌把“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過程中,將他作為普通人應有的愧疚、糾結、彷徨、猶豫一一呈現,這些情感看似平常,卻最能撥動觀眾心弦。觀眾因此被谷文昌的黨性原則、革命初心和人格魅力深深感染。
其次,戲曲現實題材創作要以傳遞正能量為本。戲曲本有高臺教化的功能,千百年來,潛移默化地傳遞中華傳統美德,陶冶人民情操。現實題材劇本創作要秉承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的優秀傳統,以飽滿熱情謳歌新時代、弘揚主旋律。很多時候,人們意識不到傳遞正能量的重要性,殊不知,正能量是戲的靈魂。傳遞正能量與追求藝術境界并不矛盾,兩者相輔相成。許多現實題材優秀作品之所以打動觀眾,正是因為它們讓觀眾真切感受到模范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和凜然正氣。即便全劇沒有豪言壯語,也能讓人看到一個個人物形象活生生地立在舞臺上,將他們的精神品質深深印在心里。
再次,戲曲現實題材創作要以劇種特色為本。中國戲曲諸多劇種獨具氣質、千姿百態,戲曲創作要充分尊重并發揮劇種特色。現實題材戲曲創作容易落入話劇加唱的泥淖中,常常因為創作者未能很好把握劇種特色,過分強調所謂現代藝術表現手段,而忽視本劇種獨特表現方式,忽視傳統戲曲的虛擬性特征。回顧戲曲現實題材創作實踐,不乏成功經驗可資借鑒,如豫劇《朝陽溝》《焦裕祿》等,既能較好表現現實生活,又能彰顯濃郁劇種韻味。今天的創作者應從中汲取有益經驗,不能因題材之“實”沖淡劇種之“味”。
頂天立地 與古為新
中央民族樂團作曲 王丹紅
2017年10月16日,我創作的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永遠的山丹丹》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壺口斗鼓》《五彩的窯洞》等八個樂章,將原生態民間音樂融入現代民族管弦樂創作。當來自陜北米脂的46位農民拿起大嗩吶,當說書藝人充滿泥土氣息的質樸演唱呈現在北京的音樂舞臺上時,全場沸騰了。兩個月后,《永遠的山丹丹》再次在世界孔子大會的開幕音樂會中為來自全球的1300多位國際友人演出。
這次創作讓我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民族管弦樂這一有著近百年發展歷史的演奏形式在今天展現出新的精神風貌。記得第四樂章陜北說書《刮大風》中有這樣一句唱詞“如今陜北也刮風,刮的是和諧幸福風”,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也在自覺貼近生活發展,跟上時代腳步。民族音樂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從根本上說是思想的創新性發展。以生活喻精神,以古老見未來,傳統民族文化才能以豁達、樂觀的生命精神走進飛速發展的新時代。
文化需要發展,藝術離不開創新。2016年我創作了民族清唱劇《大地悲歌》。這是一部為紀念重慶大轟炸中死難同胞而作的戰爭安魂曲。安魂曲這一西方音樂體裁形式對于民族管弦樂創作來說是巨大藝術挑戰。在創作中,我充分發揮民樂表現特色,結合交響合唱并加強打擊樂聲部的渲染,讓我們的民族管弦樂隊產生了毫不遜色于西方交響樂團的巨大音響張力和強烈藝術感染力。這次親身實踐讓我深深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正以立體、多元的方式實現創新性發展,在融入世界文化過程中不斷提升其影響力。
近年來,黨和國家關于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政策舉措,讓艱苦求生的地方民族樂團看到生存發展希望。《山西印象》《高粱紅了》兩部作品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山西和吉林兩支面臨嚴峻生存考驗的民樂團有了自己獨具地方特色的代表作。演出受到當地人民的喜愛,讓我看到人民對有溫度、有深度、有創新的藝術作品的渴望,更讓我體會到扎根傳統、扎根人民的創作真諦。愿民族音樂的創作之根扎得深些再深些,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使命,吐露新的芬芳。
為國存照 通聯四海
紀錄片《大黃山》導演 王振濤
黃山集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與世界地質公園三頂桂冠于一身;誕生在黃山腳下的徽州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文房四寶”“徽州三雕”,鐫刻著黃山人的生命歷程;徽州古村落,包裹著跌宕起伏的家國情懷……這些內容足夠厚重精彩,但采取什么樣的講述方式能夠吸引觀眾,對我們來說是最大考驗。鑒于優秀紀錄片普遍遵循的創作規律是“講故事”——設置懸念、從細節入手、情節環環緊扣,《大黃山》也決定以“故事化”方式挖掘黃山地域文化的內涵。
比如,“國松”黃山迎客松到底經歷過什么?打開歷史檔案,我們從開山和尚普門的筆記、《徐霞客游記》、古代國畫大師的作品里分別找到了它。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大會堂接見廳陳列著一幅巨型“迎客松”鐵畫,數以百計的各國領導人在畫前留影。隨著采訪的深入,我們還了解到,1972年冬天,黃山發生森林火災,周恩來同志親自打電話指示,一定要保證迎客松的安全。從這以后,黃山風景區設立了一個特殊的工作崗位——迎客松守松人,如今已傳到了第十九任。類似的故事在《大黃山》里還有很多,攝制組在深入挖掘素材的基礎上,反復甄別,選擇“陌生化”視角講述故事,讓細節說話,讓史實說話,讓中國人的品格與精神落到具體處,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時代價值觀。在制作過程中,《大黃山》還引進國際頂尖航拍技術,邀請專業山地飛行員和航拍攝影,通過中外同行緊密合作,紀錄片拍攝到過去想都不敢想的黃山鏡頭。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哈薩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大黃山》作為國產紀錄片唯一代表在哈薩克斯坦哈巴爾電視臺播出。《大黃山》還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眾多國內、國際大獎。這次制作經歷讓我們深切認識到,講好故事是傳播根本,精品化才是生存之道。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宣傳思想戰線的重要使命任務。作為紀錄片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創作出更多帶有鮮明時代印記、彰顯時代精神的紀錄片精品,為新時代新氣象留下真實鮮活、生動詳實的紀實影像,向世界展現我們優秀的中華文化。
生活最親 群眾最近
天津市曲藝團曲藝作家 楊妤婕
我進入天津市曲藝團已經整整30年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進一步堅定我堅守曲藝陣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和決心,激勵我繼續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創作出更多屬于今天這個時代、受老百姓歡迎的曲藝新作。
以說唱形式演繹故事、表現主題是曲藝的特點,形式靈活、短小精悍是曲藝的優勢。黨的十九大召開后,我們在很短時間內,創作出鼓曲聯唱《只留清氣滿乾坤》、京韻大鼓《壯麗征程》等20多段新曲目,它們主題鮮明、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
忘不了鼓曲聯唱《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創作經歷。2017年10月下旬我去采風,一路上看到的是人們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感到激動和振奮,這種情緒一直感染著我,我于是決定創作一首歡快熱烈的鼓曲聯唱,表達廣大群眾的喜悅心情。開頭第一句“神州大地笑聲飛,全國人民歡欣鼓舞喜上雙眉”自然地流淌出來。停停走走間,我已完成鼓曲唱詞大部分,但對尾聲部分始終不太滿意。突然一天,我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元代王冕的詩句“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這不正是我創作的立意和主題嘛!作品完成后,上演即火,在基層巡演中,很多單位和群眾點名要求演出這首鼓曲。這段創作經歷讓我真切感受到,文藝工作者只有把握時代脈搏,才能創造出符合時代精神、受到群眾喜愛的文藝作品。
對曲藝創作者來說,生活最親、群眾最近。多年前,我到陜北采風,窯洞里老大娘把一碗熱騰騰的蕎麥面遞給我,笑著說:“娃兒出門在外不易,吃飽了不想家。”后來,我創作梅花大鼓《寶塔山情思》,當寫到軍民魚水情深時,眼前躍然出現那碗蕎麥面,“大娘說這是我親手和面親手搟,燒滾了開水調好油鹽。蕎麥面本是陜北特產,吃了它傷口好得快身體更平安。”
作為新時代的曲藝工作者,我們就是重整曲藝河山的后生。曲藝工作者將自覺承擔起新的使命任務,堅持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深入生活、潛心創作,譜寫曲藝新曲,說唱偉大時代,為繁榮興盛社會主義文化作出應有貢獻。
網絡為媒 文化為魂
網絡文學作家 李 虎(筆名:天蠶土豆)
10年前,我在鍵盤上敲下第一篇小說的時候,不會想到今天網絡作家會成為超過千萬的龐大群體,不會想到網絡文學會從邊緣走向大眾關注的中心。
是時代給了網絡作家寫作的契機。我仍然記得看到自己作品點擊量超過1億時的那份激動和驚訝。而隨著作品被改編為游戲、動漫、影視,走向更廣闊的平臺,我逐漸明白,國家的發展強大是這一切的深層原因,網絡文學繁榮發展是國家發展浪潮托舉起來的一朵浪花。
偉大時代給予我們創作的精氣神。我們這代網絡作家基本都是70后、80后、90后,我們的成長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日新月異的時代讓我們看到,奮斗改變歷史,奮斗書寫成就,奮斗贏得未來。像我一樣,網絡作家大部分是“草根”出身,能有所成績靠的就是持續努力和不停創作,他們也在以其奮斗和成功鼓舞更多青年人。所以“奮斗”也是我小說的關鍵詞,不管作品主角身處哪個時空,他一定是奮斗、勇敢、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黑暗面前不屈服的,自己努力一步步成長為英雄人物。
偉大時代給予我們對話的底氣。現在,網絡文學也逐漸走出國門、走進海外讀者視野。我的幾部作品《斗破蒼穹》《武動乾坤》等先后被翻譯、傳播到海外網文閱讀網站。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我們網絡作家就是要以自己的作品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對話。帶著這個想法,我重新確立新書《元尊》的外文翻譯思路,讓國外讀者可以具象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精神,把反對戰爭、主張和平的理念傳遞給全世界。
“文章千古事”,無論是紙質書寫還是用電腦寫作網絡發表,每一個字都是一種力量,網絡文學作家應牢記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希望多年以后,當史學家記錄網絡文學發展歷程時,將看到我們與時代同頻共振;當評論家評價網絡文學和網絡作家時,用的詞匯將是“陶冶情操”“引領風尚”;當大眾說起網絡文學時,能有“獲得感”“幸福感”。這是我們每一位網絡作家的努力方向和責任擔當。
史詩傳世 不負丹青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范迪安
黨的十八大以來,美術界從深入生活到主題性美術創作,從美術理論建設到評價體系建設,都有了健康發展的新氣象。現在,要集中解決的焦點問題是如何創作出無愧于偉大民族、無愧于偉大時代的精品力作。
新時代的中國美術應該立足中國大地、表達中國精神、展現中國氣派,努力繪就新時代的丹青史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中國古代美術史上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無論人物畫還是山水花鳥畫,無論巖彩壁畫、工筆重彩還是水墨寫意,常帶有史詩品質,在思想內涵上充滿現實關切,以生活質感彰顯時代精神,具有恒久的藝術感染力。20世紀以來的許多藝術先賢,在外部條件遠不及今天的情形下,堅持畫出中國美術“大畫”,創作了許多史詩般的巨作,例如徐悲鴻的《田橫五百士》《徯我后》,董希文的《開國大典》,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傅抱石、關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等,成為承載時代精神的視覺史詩。
新時代中華民族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創造力量,中國社會呈現出巨大歷史進步,這就是史詩般的氣象。我們處在大變革、大發展、大進步的時代,從生活層面的視覺圖景到文化層面的視覺體驗,可以說色彩斑斕,有極為豐富的視覺切入點。我和美術界同仁經常談到,當代中國美術發展的最大機遇就是我們擁有巨大的“社會現場”,只要重視和關切這個現場,真正貼近人民群眾創造偉大史詩的實踐,以心投入、以情投入,就能夠獲得鮮活而具體的造型契機。社會生活的蓬勃生機,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的豐富多樣,尤其是在發展中戰勝困難砥礪前行的中國精神,賦予美術創作以新造型、新語言和新境界。藝術家走出方寸之地,投身社會生活,就能獲得創造丹青史詩的動力、視角與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闡明文藝創作應追求“傳世之作”。能夠傳世的作品,必是關懷和表現“世”之內涵的作品。這個“世”包括對世事的深切體察,包括對世相的豐富認知,更包括對人心的傾聽表達,而這,正是創造新時代視覺史詩的重要準備。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