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力
經濟實力再上新臺階
經濟增速換擋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要特征之一。經濟增速不及7%,這與過去我國經濟動輒10%以上的高速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不過,這一增速換擋,既是由經濟發展規律所決定的,也是我國順應經濟發展規律主動調控的結果。
從綜合實力看,2016年,我國GDP總量達到74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為2012年的1.32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接近16萬億元,為2012年的1.36倍。
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2010年相比實際增長62.6%,為2020年實現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在未來4年內,只要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速在5.3%以上,目標就能實現。
從物價形勢看,2013年至2016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年均上漲2.0%。“綜合起來看,7.2%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2%的通脹率、5%左右的調查失業率,這樣的運行格局難能可貴,符合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在世界范圍內一枝獨秀。”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說。(全文)
改革力
蹄疾步穩 縱深推進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根本途徑。
5年來,黨中央堅持從體制機制層面入手,統籌謀劃改革任務,改革涉及范圍之廣、出臺方案之多、觸及利益之深、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80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關部門還完成108個改革任務,共出臺370條改革成果。
——2015年,領導小組確定的101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有關部門完成153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臺改革成果415條,改革呈現全面發力、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
——2016年,領導小組確定的97個年度重點改革任務和128個其他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還完成194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臺改革方案419個。
……
“啃硬骨頭多、打攻堅戰多、動奶酪多”,這是新一輪改革的特點。改革施工圖的背后,是迎難而上、著眼長遠的歷史擔當,是真刀真槍、大刀闊斧的善謀實干。5年來,全面深化改革突破了一些過去認為不可能突破的關口,解決了一些多年來想解決但一直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不斷夯基壘臺、積厚成勢,也為下一步深化改革創造了良好條件。
深化改革永遠在路上。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我們要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做好2018年經濟工作作的全面部署,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方面取得扎實進展。(全文)
創新力
推動經濟和產業走向全球高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蒸蒸日上、“雙創”版圖欣欣向榮,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創新力”已成為驅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中國正在向創新驅動轉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提高到2016年的56.2%。在將科技實力變現為經濟動力的過程中,“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邁進,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
過去,國際市場上,“中國制造”標識的往往是價格低廉的低附加值產品。但現在,“智造”讓中國貨有了更高附加值。全世界超過70%的智能手機由中國制造,世界市場份額前5名的智能手機品牌中,中國占3席。中國還生產了全世界80%的太陽能電池板、空調、個人電腦。
2017年5月,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這既是新的產品,也代表了引領世界潮流的新業態和新生活方式。
開創了新業態和新模式的中國“智造”,正在被世界所共享。(全文)
驅動力
對標世界一流 加碼經濟增長
“我國產業正在逐步實現由大到強、提質增效、邁向中高端的歷史性跨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秦海林說。“這首先表現為我國制造技術和工藝水平的大幅提升。”眾誠智庫高級分析師楊旭分析說,近年來我國先進制造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以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儀器儀表為代表的關鍵技術裝備取得積極進展,以智能化、定制化、綠色化為特征的現代產業體系正逐步建立。
消費新增長點將成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支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表示,未來5至10年是我國消費創新快速涌現的關鍵時期,在消費水平升級、消費結構轉型等因素作用下,我國將誕生一系列具有較大規模、較好成長性的消費產品或服務,從而成為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乃至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據初步估算,這些消費新增長點2020年將達到55萬億元規模,整體年均增長18%-20%。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研制大型客機能力的國家,突破了包括飛機發動機一體化設計、電傳飛控系統控制律、主動控制技術等在內的100多項核心關鍵技術,C919被認為有望在全球民用干線飛機制造領域打破波音和空客壟斷的局面。
中國還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最大的國家,無線充電、大功率充電等領域的技術發展處于國際先進水平,行業發展具有全球影響力。中國光伏產業在材料、設備、工藝、服務以及配套能力等各方面具有全球優勢,光伏產業化技術已領先全球。(全文)
開放力
“引進來”“走出去”并行擴大
近年來,我國吸引外資規模始終保持全球前三,基本面總體穩定。考慮到全球跨國投資規模下降的客觀因素,這樣的成績與我國積極采取政策措施改善營商環境密不可分。世界銀行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從2013年度到2016年度,中國營商環境的世界排名提高了18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排名上升31位。
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期間,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份,又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二者共同構成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進程中,我國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產能合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國際產能合作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途徑和重大舉措,取得豐碩成果。多邊、雙邊開放包容的合作格局逐漸形成,重大項目批量落地,支撐體系不斷完善,投資環境逐步改善。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6年發展中經濟體和新興市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占我國外貿出口的比重分別達到45.6%和27.7%,比2011年分別提高3.1個百分點和3.8個百分點。國內區域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區占我國外貿出口的比重達到15.2%,比2011年提高3.3個百分點。貿易方式進一步優化,一般貿易快速發展,占出口的比重提高到53.8%,比2011年提高5.5個百分點。
“過去5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和貿易的復蘇貢獻巨大。”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日前表示,過去5年,中國堅持進口與出口并重,加快實施積極的進口政策,“中國制造”惠及全球消費者,“中國市場”帶動世界經濟發展。(全文)
抗壓力
筑牢屏障防控風險
從總量看,今年前11個月,人民幣新增貸款累計達13.26萬億元,已經超過2016年全年。全年新增貸款累計增速有望達到14.6%,超過市場此前增速預期。2018年,央行將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政策,同時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扶貧再貸款和抵押補充貸款等工具,發揮信貸政策的結構引導作用,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將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針對眾多金融亂象,監管政策密集出臺,針對金融風險點進行精準打擊。接下來,央行及相關部門將繼續對金融亂象進行清理整頓,保證政策落到實處,切實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促進普惠金融的健康和持續發展。同時,推動包括中央與地方金融監管在內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強化和落實監管責任,完善監管規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這意味著明年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穩定仍是主要目標,貨幣政策仍然將保持穩健中性。但防范金融風險不能僅依賴貨幣政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金融系統風險的主要來源是金融順周期性和跨市場風險傳染,宏觀審慎就是對金融順周期性和跨市場風險傳染“對癥下藥”。因此,建立雙支柱調控框架可以在保持幣值穩定的同時,起到維護金融系統穩定的作用。(全文)
持續力
扎牢固緊綠色發展根基
今年1月份至11月份,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20.4%;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8.2%、31.7%、25.6%。均大幅超過“大氣十條”的階段考核目標。北京市近9個月的PM2.5平均濃度,有8個月為歷史同期最低。
用更少的資源,實現總量更多、質量更好的發展。2016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用水量分別比2012年下降17.9%和25.4%。低能耗產業的快速發展保證了我國以較低的能源消費增長支撐了經濟的中高速增長。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國,無論是在核電、風能還是電動汽車領域,均居全球第一。我國已成為全世界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能力最大的國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電廠煤耗達世界先進水平。
堅持綠色發展,是一場全方位的變革和對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重塑。用最嚴格的制度、最有力的改革舉措推動經濟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持續釋放綠色發展潛能,才能實現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健康發展。 (全文)
攻堅力
脫貧結碩果 萬眾奔小康
2014年,全國組織80多萬人進村入戶,開展貧困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全國共識別2948萬貧困戶、8962萬貧困人口、12.8萬個貧困村,基本摸清貧困人口分布、致貧原因、幫扶需求等信息。此后以每年12月31日為節點,各地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進行動態調整,標注脫貧人口,建卡返貧人口。
建檔立卡在我國扶貧開發歷史上第一次實現貧困信息精準到戶到人,第一次逐戶分析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第一次構建起全國統一的扶貧開發信息系統,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出臺“五個一批”政策舉措提供了數據支撐。
緊接著是強化駐村幫扶。中央明確要求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累計選派駐村干部277.8萬人,實現駐村工作隊對建檔立卡貧困村全覆蓋。
摸清了誰是貧困人口,也有了駐村扶貧干部,如何實現精準脫貧呢?那就是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戶因人施策的工作要求,推進“五個一批”工程: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各地支持貧困村、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種養業和傳統手工業,培育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支持農村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動員全國千所技能培訓學校為有就業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免費提供培訓就業服務;在貧困村建設扶貧車間,實現貧困人口就近轉移就業。2013年至2017年5年間,中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減少6600多萬人,年均減少1300萬人以上,在人類史上前所未有。 (全文)
保障力
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工作,承載著群眾的深切期盼。截至2017年11月15日,全國跨省定點醫療機構增加到7801家,90%以上的三級定點醫療機構已連接入網,超過80%的區縣至少有一家定點醫療機構可以提供跨省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服務。目前,全國所有省級異地就醫結算系統、所有統籌地區均已實現與國家異地就醫結算系統的對接,符合條件的參保人員跨省異地就醫結算時無需“墊錢”“跑腿”。
結算方便了,待遇水平也在與時俱進。2017年,居民醫保各級財政人均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新增30元,平均每人每年達到450元。目前,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人,全民“病有所醫”的愿望得到初步實現。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的民生新藍圖,讓人振奮,更令人向往。事情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相信新時代的改革發展成果將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百姓生活也將更加美好。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